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发的新闻报道为对象整理编辑而成的《血捍滇缅路——<新华日报>滇缅战区报道汇编(1939-1945年)》是滇西抗战档案整理的突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滇西抗战的具有极高可信度的历史证物.发掘历史档案,还原历史真相,充分重视中国共产党有关滇西抗战的新闻报道,这对于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的正面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徽三杰是指戴安澜、孙立人和卫立煌这三位在滇缅抗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安徽籍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以英勇顽强的同古之战而名垂青史,缅北撤退展现出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孙立人将军以仁安羌战役赢得国际声誉,印度撤退展现出国际合作的互助精神;卫立煌将军以滇西反攻战立下赫赫战功,统筹指挥滇缅抗战展现出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安徽三杰是滇缅抗战爱国将领的楷模.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并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制造了一个新的战场,即滇缅战场。滇缅战场既是中国抗战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跨国战场,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对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局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其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一直被“二战”史学家们所低估和忽视,重新评估贵州在“二战”中的战略地位特剐是在滇缅战场中所发挥的作用,是贵州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缅甸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邻国,是中国和印度洋沿岸国家交往的重要通道。古代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就是经过今天的云南和缅甸,把中国西南地区和南亚、西亚连接起来。随着近代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国际形势的变化.通过修筑铁路把云南和缅甸连接起来的方案数次被提出.由于英国内部分歧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而未能修筑。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打破日军封锁坚持抗战,中国紧急修筑滇缅铁路,但终因战局急剧变化而功亏一篑。此后的七十年里.为了发展云南交通,建设边疆地区,重修滇缅铁路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  相似文献   

5.
滇缅国际旅游通道建设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互惠互利;有利于推动滇缅合作,逐步成为中国—东盟经济体不可或缺的链环和桥梁;有利于形成经济互利共赢关系,实现政治互信,促进和谐健康发展。滇缅国际旅游通道建设宜采用"点轴推进、纵深辐射、区域连动、网络开发"的战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趋向已经被业界所认可。但是这种趋向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当前的新闻报道存在失实报道增多,流于浅薄,屏蔽重大社会事件,更易于渗入记者的主观情绪等隐患。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纵横捭阖之策,展开了全方位的多元外交,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广泛支持,力争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获得了积极的成果。抗战外交部分地改变了过去的依附外交,逐步向独立自主外交方向迈进。到抗战胜利前后,这种外交"光彩",又变得暗淡无光了。  相似文献   

9.
昔时视为徼外的怒江流域,近代处于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前沿阵地,“欧风美雨”剧烈地冲击怒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进程,怒江中游地区逐渐卷入经济全球化之列,农村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生活被市场“无形之手”所左右;滇缅印之间的互补性物流业亦呈现繁荣锦簇之景象;地区性、季节性务工人员呈“候鸟式”迁徙于滇缅之间,往来不息;国防经济因战时特殊时期抑显突出,极大刺激了怒江中游地区消费服务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路经》是彝族葬礼上由祭司毕摩吟诵的一种经文,彝族人认为借助经文和祭司的指引,逝去的灵魂顺着自己家族的迁徙的方向,便能回到久远年代祖先共聚的地方,指路是鬼魂变为家庭或部落保护神的重要过程,也是摆脱肉身进入不死快乐世界的开始.滇缅边界木城一带彝族的《指路经》具有彝族社会共有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很多地域性的特点.指路不仅传承了滇缅边界彝族的传统文化,还强化着彝族社会的血缘认同和祖先记忆,有利于扩大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及国民身份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宏观历史视角,纵向从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后至抗战爆发前和抗战爆发后三个阶段,横向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领导下的两支武装力量,全面梳理出近代中国军队武术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发现,民国时期中国军队对武术的应用与发展是中华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尤其当抗战爆发后,在抵御外侮、强国强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军队武术的技术革新突破了传统的桎梏,成为中华武术近代化转型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抗战文化作为反侵略斗争的锋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新闻报道是展示学校办学情况、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载体。高校新闻报道的写作存在格式化、简单化、表面化等倾向。从标题、语言、图片等方面谋求创新,是激发高校新闻报道生命力、实现新闻报道写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甸遗存的滇西抗战宣传标语,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滇西抗战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在目前全国尚无较多抗战标语遗存的情况下,尤为珍贵。对施甸遗存抗战宣传标语的产生、概况进行了阐述,对保存现状、存在问题、保护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身居云南的张子斋以笔为枪,发表大量文章,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罪行进行猛烈抨击和揭露,强调抗战宣传,现在总结抗战文化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文化人在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作用、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抗战文化的表现形式,为云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云南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模糊语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新闻报道并不排斥模糊现象的存在.结合实例分析了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合理性,说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现象不可避免,恰当地使用模糊性表达方式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新闻报道看似客观的外表下隐藏着主观的意图;语用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策略被经常被西方新闻报道用到;本文从批判话语分析角度分析了西方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语用预设。  相似文献   

18.
介绍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全民族抗战前为促进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在全民族抗战以后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御侮抗战到底,推进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论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是多党派合作的积极参与者,是国共关系的协调者,在中国抗日救亡的历史丰碑上谱写着它们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历史地、客观地评述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肯定它们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业绩就是尊重历史。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对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的大统一、民族大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解决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动组织、力量聚合、战略指导、战略布局等问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击牵制了侵华日军的绝大部分兵力,成为全民抗战的主战场。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20.
论独立自主原则在抗战中的坚持及运用孔凡岭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运用,不仅保证了抗战的胜利,而且为以后夺取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