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并且对这四大类诗的内容作了简括地叙述。他自己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种诗,一种是讽谕诗,一种即是闲适诗。前者是“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表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所以得到了他的重视;后者是“知足保和,吟翫情性者”,表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故而他亦很重视。至于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於咏叹者”,作者在《书》中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杂律诗,“或诱於一时一物,发放一笑一吟,率然成章者”,“非平生所尚”,他说,“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相似文献   

2.
<正> 杜甫在他的一生中,写过不少题画诗。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表现了他关怀国事的思想情感,也表现了他在艺术上的造诣。这些诗与其他的诗一样,是祖国宝贵的文学遗产,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重视和赞赏。明代胡应麟认为他的题画诗,“自开堂奥,尽削前规”(《诗薮》卷四),清人赵翼认为“搜奇抉奥,笔补造化” (《檐曝杂记》卷五);沈德潜说他“开出异境,后人往往宗之。”(《唐诗别载》二○八页)并说“有化工而无人力,观止矣”;申涵光称其《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古今题画第一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中国象征主义前驱”的李金发,向以“诗怪”之名而著称于文坛。所“怪”者何?大约是他的诗与众不同,既不同于自由诗也不同于格律诗;那种“异国的情调”给人以异样的直感;象征的怪味,使人感到新奇但又难以一下子道其所以然;是”国内无有”,令人少见而多怪;诗名偌大,但不少作品叫人无法喜欢,更不能脍炙人口……故觉得“怪”!笔者以为,他作诗的经历,他的诗的特点,都程度不同的体现了这一“怪”字。人们称之为“诗怪”,这“怪”也许是褒,抑或是贬,或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4.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生活于周室衰王道废、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思以其道易天下”,多次表明“吾从周”的政治主张。他的诗教和用诗也是紧紧围绕这一主张和为这一主张服务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孔子“从周”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复礼”,而在“复礼”上,“诗”  相似文献   

6.
曾几是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经从他学诗;在南宋诗坛上,他是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曾因力主抗金受奸相秦桧的排挤而退居农村,写了不少反映村居生活的好诗。这类诗多清俊而富于生活情趣,这种诗风给大诗人杨万里开辟了道路。《三衢道中》是代表他这种诗风的名篇。诗题中的“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衢县境内;“道中”就是“路上”。诗写的是初  相似文献   

7.
杜甫是唐代大量写作题画诗的第一人。其题画马诗占其题画诗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诗不仅表现出杜甫的精湛诗艺.而且反映了他的一系列绘画理论。他强调“写真论”,重要意义在于正确回答了艺术创作的源泉问题;注重“气韵”,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在诗中着意运用“烘托”来表现抒写对象。  相似文献   

8.
每每读曾卓的诗作,常常会想起他在1943年写的《誓》中的诗句:“我的诗是我的碑。”是的,诗人视诗如生命,是“生命的一部分”,毕生以诗为追求的事业;同时,他的诗也就是他人生之旅的真实写照,浸透着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经验,他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诗为自己树立起一座座碑记。每个并不曾见过曾卓的人,只要读读他的诗,便可认识诗人,了解诗人,敬佩诗人,与诗人心犀相通。  相似文献   

9.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以酒闻名的文人行列里并没有庾信的名字;并且他受到关注主要在于他的诗赋中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浓郁的乡关之思,以及其中所达到的巨大的艺术成就。但通过读庾集不难发现,他的“酒诗”还是为数较多(共15首)的。所谓“酒诗”就是题名里有“酒”字同时写作内容以酒为中心的诗歌。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庾信的“酒诗”探讨他与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12.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唐宋始之,至今不衰,可见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在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或“将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的景况“毕陈于诗”;或“陈时事,律切精深”;或“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  相似文献   

13.
王闿运的拟古,只是学习汉魏至南朝诗的诗法,纯为艺术形式的摹拟,与内容无关.柳亚子、胡适、林庚白斥责他摹仿古人的情感与意境,完全不符合事实.他摹拟汉魏诗法的“以词掩意,托物寄兴”和南朝诗法的“婉而多思”;他的诗作就是对这些诗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在唐代诗名很盛,以“缜密而思清”著称,被誉为“诗家夫子”。他擅长七言绝句,可与李白“争胜毫厘”。他现存的一百八十多首诗中,绝句占了一半;而送别又是他七绝诗中的一个主要题材,八十余首七绝诗中,送别诗又几乎占了一半。而《芙蓉楼送辛渐》又是他送别诗中的上品,因此历来被人们所推崇。这首短诗不象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单纯地抒写送别时的伤感和凄凉,而是借送别来申述自己的志趣,表明自己不改初衷,坚贞顽强的情怀。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在《与无九书》中把自己的诗作按内容分为三类:“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因事立题”,谓之讽谕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翫性情者”,谓之闲适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三者之中,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感伤诗甚为时人所推祟,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在自居易的思想里,儒家传统思想虽占着主导地位,却还杂有释、道的色彩,他所“奉而始终”的是“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立身处世之道,而讽谕诗正可明其“兼济之志”,闲适诗恰能示其“独善之义”。  相似文献   

18.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19.
杨飞 《考试》2005,(10)
诗仙——李白,唐代诗人。其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赞其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故后世称他为“诗仙”。诗圣——杜甫,唐代诗人。其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历代许多诗人都把他的诗奉为学习典范尊,其为“诗圣”。诗佛——王维,唐代诗人。他以禅入诗,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打造出山水田园诗空明净逸的境界,故有“诗佛”之称。诗魔——白居易,唐代诗人。其诗语言流畅,通俗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由此可见,诗歌的作用可谓多矣!孔子重视诗教,不无道理,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