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  相似文献   

2.
曲阜颜庙     
山东曲阜颜庙,又称复圣庙,是为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而修建的庙宇。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名回,字子渊,所以也叫他颜渊。据史书记载,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颜回是家境比较贫穷的一个,他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生活极其俭朴。颜回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对待同学的态度又非常诚挚,孔子称赞他是“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对孔子的学说也学得最好,一再受到孔子的赏识。当颜回三十二岁短命而亡后,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哭得十分伤心。正是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对颜回也恩渥备至,修建了奉祭他的庙宇。  相似文献   

3.
箪食瓢饮     
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也叫颜渊。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对待同学的态度又非常诚擎。在孔门的七十二介得意弟子中,最得先生喜爱的是颜回。孔了曾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亲密起来了。由于家贫,颜回早衰。二十九岁时头发全白了,三十二岁就离开了人间。颜回死时,六十多岁的孔夫子哭得十分伤心,他大声喊叫:‘天丧予!天丧予,’悲愤地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怒不过分),不贰过(过不重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颜回的家境很贫困,平时的生活极其俭朴,但是他一点也不感觉苦,从来没有怨言。孔子认为他是个难得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孔子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并以“德行”冠于首位。在评价学生时,孔子也总是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在三千弟子,七十贤人中,孔子最喜欢、最称道的,就是居于“德行”之首的颜回。孔子说,“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称篇名)“回也其庶乎!”(《先进》)颜回的道德修养,差不多达到顶点了吧!颜回不幸短命,孔子悲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对于颜回的死,孔子哭得很伤心,  相似文献   

5.
孔子认错     
朱芸 《阅读与鉴赏》2008,(12):45-45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饭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说:“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相似文献   

6.
孔子认错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饭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说:“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相似文献   

7.
徐生坛 《班主任》2008,(8):62-63
近日,渎了几则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受益匪浅。以孔子为鉴,反观今天的班主任工作,可以知得失。一、南山之竹仍需修——孔子与子路子路初见孔子时,孔子问他:“你最喜欢什么?”子路轻率地说:“玩剑!”孔子说:“以你的本质,如能再努力学习(文化),那就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子路不屑地说:“学习能有什么用呢?”孔子说:“木材要直,必须经过墨线的校正;  相似文献   

8.
子路简论     
孔门诸弟子中,子路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论语》有41章提及,由此可见他当日的的活跃。他尚勇的精神,坦荡的胸襟,以及勇于诘疑而又虚心服善的品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传统的看法,认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所谓“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而实际上,孔子对子路也相当器重,感情极为深厚。颜回早夭,孔子有“天丧予”之叹;子路死于卫国之乱,孔子为之覆醢,在在表现出孔子对他们相知之深,期待之厚。大体上,子路和颜回代表了孔子的两个方面,两个极致:进取与潜善,立行与坐议;阳刚与阴柔;治世与修身。本文拟就子路的生平与思想钩勒出一个轮廓,并与颜回作一横向的比较,希望能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有所帮助。因为笔者认为,研究子路,是研究孔子的一道桥梁,一队偏师。  相似文献   

9.
《孔子传》中描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孔子与子路聊天,孔子一会儿夸奖颜回,一会儿又表扬子张,自恃勇力过人的子路心里很不服气,便直言不讳地问孔子:“如果发生战争,你让谁当统帅?”孔子答道:“当然是我了。”子路自傲地说:“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没错,你是很勇敢,可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孔子的话一针见血地让子路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孔子生前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可谓影响巨大。可是学生不足“粉丝”。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德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已用。”说明政坛没有知己。有一回子贡问他,为什么人家都不了解您呢?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可见孔予自己承认没有“粉丝”,而且认为,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一路旅途劳顿,饥肠辘辘。时值兵荒马乱,食物奇缺。这天,学生颜回十分为难地寻到一些白米煮饭。饭熟之际,孔子见颜回先盛取了一点米饭,犹犹豫豫地放进嘴里吃了。孔子有些生气,他想教育一下弟子。到吃饭时,孔子煞有介事地对颜回说:“我刚才梦见祖先到来了,我想,用干净的米饭来祭祖吧!”颜回慌忙回答道:“这锅饭已被我吃过了一口,不能再用来祭祖了。”孔子厉声问:“你为什么先吃?”颜回红着脸解释说:“刚做好饭时,我发现有烟灰落在了米饭上,把米饭染脏了一点。我取出那点脏米饭准备扔了,又觉得很可惜,于是就放进嘴里吃了。”孔子听了释然。  相似文献   

12.
一、颜回形象的矛盾性孔子对于颜回的喜爱在《论语》篇章中就有许多表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论语·雍也》)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可以长期的保持仁德,其他的人则只是偶然想一下罢了。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孔子将颜回标榜为爱好学问,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过错的弟子。《论语·里仁》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  相似文献   

13.
颜回输冠     
《家教世界》2011,(4):13-13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他见到在布店里,有个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相似文献   

14.
IT新传奇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不发一言,只是张开嘴,吐了吐舌头。孔子若有所悟,谢而归。 弟子问:“老子说什么了?” 孔子说:“老子的意思是满齿不在,舌头犹存。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相似文献   

15.
<论语·雍也>篇中载: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对于这段文字,杨伯峻先生译作: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自己不高兴,不把它发洩在旁人的身上;也从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过好学的人了."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诸多的弟子中,老先生最欣赏、最钟爱的恐怕莫过于颜回了。对于颜回的志向、品行和道德,孔子曾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英年早逝,孔子悲伤得不能自已。然而尽管如此,颜回还是被恩师孔子怀疑了一回。那年,孔子领着众多弟子到处奔波,困于陈蔡,“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吕氏春秋·君守》)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米粒未进,孔子深感体力不支,只好白天睡觉了。颜回讨回米烧起饭来,孔子迷迷糊糊闻到了饭的香味,他眯着眼睛看颜回在灶上忙活。谁知,他看到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认错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有七天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饭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  相似文献   

18.
一、静下来倾听真相 子路看见正在烧饭的颜回偷饭吃,便告诉了孔子和其他弟子,孔子既没有责怪颜回,也没有在众弟子面前轻率地批评颜回,而是让弟子们不要再提此事,弟子们都很纳闷。吃饭时,孔子说:“我想先用这饭祭祖。”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思想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精神动源、先决条件和主导力量。良好的思想素养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师品是教师思想素养与人格的表现。师品如其人品。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修行和人格完善。当哀公同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以“不迁怒”、“不贰过”赞颜回好学,评价弟子以品德为第一标准。可见,老夫子非常重视思想  相似文献   

20.
舌存齿亡     
《家教世界》2014,(3):39-39
殷商时期,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叫商容。商容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的弟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老师,他问老师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商容问弟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说完张开嘴。弟子疑惑不解地说:“在啊!”商容又问:“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全部掉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