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倚马”是个常见的典故,“倚马可待”、“倚马干言”都是常用成语。遗憾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辞书都误认为“倚马”的人是袁虎。  相似文献   

2.
李起 《甘肃教育》2005,(1):52-52
就是从阅读分析中感受作者思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如学《分马》一文时,让学生划出老孙头在分马前和分马、换马过程中的语言、动作:分马前老孙头“还没定弦”,分马时却“大步流星”;换马时心中不乐意,却装出慷慨的样子,神色慌张却又表面堆笑;当老王太太上前摸马时,他又气又急的嚷嚷等:趁此佳机叫学生续写出老王太太离开马时老孙头的神态变化,学生练写的兴趣必然浓厚。  相似文献   

3.
赵珈瑜 《学周刊C版》2011,(1):200-200
听一位教师上梁实秋的《鸟》,让学生体会“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中“唤”字之深意时,这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为什么不是从梦境中叫醒或喊醒,而是用了‘唤’?”“早上唤醒我们起床的是谁?”“你能从‘唤’字里读出点什么吗?”从学生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已经跟作者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定层次。  相似文献   

4.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5.
《群英会蒋干中计》疑难答问河南渑池高中马双有问:本文开篇写道:却说周瑜回至寨中。……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中间的省各号有何作用?答:这个问题查遍语法参考书也难找到答案,因为它并非原文所有,而包含着教材编者的用心。编者在此删去了《三国演义》中的...  相似文献   

6.
宋人黄彻曾说过:“杜集及马与鹰者甚多,亦屡用属对”(《恐溪诗话》卷二)。杜甫在他的一生中的确写过许多专咏马和鹰,或题画马和画鹰的诗。在现存的杜诗中,写马的有《房兵曹胡马》、《画鹰》等共计二十余首。至于在其他诗歌的句子中写到骏马、苍鹰的就更多了。并且,杜甫还常将马和鹰相提并论,结构极其巧妙,对仗撅为工整,如:“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赠韦左丞大济》)“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杜甫为什么对马和鹰这样感兴趣?为什么在自己的诗歌中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马和鹰呢?这确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东晋权臣桓温北征鲜卑,立刻要发表一篇露布文(一种紧急文书),命从征的袁虎倚马前操笔,袁虎运笔如风,一气写下了七张纸。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倚马可待”典故的出处。今天的学生将是跨世纪的人才。社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能力。由于社会的这种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  相似文献   

8.
师:(板书:作文构思)拿到作文题.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怎么写.这个怎么写的问题.就是作文构思。有没有同学不用构思,看到作文,想也不用想,倚马成文,没有吧?那么我就要问大家了,你一般是怎么构思的?比如《我想唱首歌》这个题目,怎么构思呢?回忆一下,你是怎么构思的?想想看。(提问一位同学)你好像有想法,来,说说看。  相似文献   

9.
一、阅读激趣法就是从阅读分析中感受作者思路,激发学生练笔兴趣。如学《分马》一文时,让学生划出老孙头在分马前和分马、换马过程中的语言、动作:分马前老孙头“还没定弦”,分马时却“大步流星”;换马时心中不乐意,却装出慷慨的样子,神色慌张却又表面堆笑;当老王太太上前摸马时,他又气又急的嚷嚷等。趁此佳机叫学生续写出老王太太离开马时老孙头的神态变化,学生练写的兴趣必然浓厚。二、形式模仿法这是通过体会文章形式美的作用,诱发学生练笔兴趣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事物形式特点比较注重,教者在教学中不妨关注那些形式上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日本著名画家冈山应举创作了一幅《马食草图》。一位农夫见画后,问道:“你怎么画了一匹瞎马?”画家颇为惊奇地辩解说:“你怎么知道是瞎马,它的眼睛不是睁着的吗?”农夫说:“马在吃草时,必须把眼睛闭上,这是为了使眼睛不被尖草划伤。画中的马睁着眼睛埋头吃草,准是匹瞎马。”画家愕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细节的失误会导致整幅绘画作品的一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2.
“五花马”是“马”吗?江苏丹徒云秋,汉华由江苏、广东两家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的“广播电视中专教材”《语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课本下册,选有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诗未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课本对其中“五花马”的注释...  相似文献   

13.
谈古诗《马》中的“月”字我在听课时,发现一位语文教师讲解古诗《马》,挫“月”字解释为“新月”。我觉得这样解释不确切,因为《马》中的“月”可能是“新月”,也可能是“残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新月:...  相似文献   

14.
“都督诸路军马”正解内蒙古通辽市职教中心孙培民们指南录)后序》中“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将“都督诸路军马”译为“统一指挥各路兵马”(第173页)。笔者认为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都督诸路军马”是官名。《宋史·职官志》...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是深受人民爱戴的文学大师,是首都人民的骄傲。他的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二马》《月牙儿》《四世同堂》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绝大多数人称“老舍”先生为“老shě,也有人说应该读作“老shè”。究竟该怎么读呢?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改革家朱永新先生在《广州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现行教育有三大“病”。其一,文理分家导致人文情怀缺失,降低了民族整体素质。呼唤了那么多年诺贝尔奖,为什么唤不到?过早文理分科,  相似文献   

17.
谁“逃避了道德文明的教育”?成都市双流中学蒲光树马智强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一文(简称《思考》,在论及“思想性、人文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时,认为“一代一代的学生,对于仁义、忠孝、诚信、廉正、勤俭等中华道德文明已经茫然无知,他们不重视也不懂得个...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默写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竟有一半学生将“萧萧”写成“潇潇”,这让我很是吃惊,这两个词怎能分辨不清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说“萧萧”形容马鸣声或风声,“潇潇”形容刮风下雨或小雨。于是我对学生解释:“无边落木萧萧下”即无边无际的枯叶在萧萧秋风中纷纷落下,“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登高》中并没有写雨,  相似文献   

19.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一、庖丁解牛(庄子)(一条)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砉然”之声从何而来?二是“砉然”究竟是怎样的声响?第一个问题,根据旧注,说“砉然”是“皮骨相离声”,于是有人就翻译为“哗啦扯开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