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收藏》2012,(21):185
中国邮政于2012年10月20日发行《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4枚,为庆祝德化窑瓷器入选国家名片,仁海大师团队特将故宫的这4件国宝限量编号仿制发行99套,按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品1:1高规格精仿。大师专家组搜尽故宫档案.遍阅相关史料.其前期投入成本之大可想而知。世界艺术大师陈仁海作为工程领衔者,强强联手,以求神韵再现、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2.
苏冰 《集邮博览》2012,(11):12-13
2012年10月20日,中国邮政增加发行了一套《中国陶瓷—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中国陶瓷家族的又一成员登上了新中国邮票的舞台。《德化窑瓷器》邮票一套共四个图案,分别为"白釉夔龙纹双耳三足鼎、白釉象耳弦纹尊、白釉观音坐像、白釉达摩立像"。其中达摩像邮票早在60年前就曾经作为瓷器的代表被列入特9《伟大的祖  相似文献   

3.
黄静 《收藏》2014,(5):66-79
广东德化窑自宋元起生产白瓷,至明清时达到鼎盛。从宋元至明清,德化白瓷都是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尤其在明清时风靡欧洲。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德化白瓷相当丰富,大约逾千件(套),当中精品不少。德化窑白瓷器型丰富,主要有器皿和瓷塑两大类。其中器皿可分为炉、杯、壶、文具、灯具、罐、瓶、餐具(盘碗勺等)、鸟食罐、花盆等。瓷塑包括人物和动物塑像、山石摆件等。  相似文献   

4.
沈飞 《收藏》2007,(9):68-69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以釉色乳白的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灰釉瓷等。清代早期,德化窑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工艺,瓷器质量较为上乘,釉水肥厚而莹润,可与天然玉石相媲美。乳白釉、纯白釉多见于康熙朝及以前,至嘉庆、道光二朝。德化窑渐趋衰落,釉水变薄,白中泛青,且常伴有铁锈斑点。晚清时期,瓷器质量明显下降,釉水以青白、灰白釉为主,  相似文献   

5.
马广彦 《收藏》2001,(3):14-14
一提起中国古代瓷器的鉴赏与收藏,人们往往言必称宋、元、明、清,官窑瓷器,而对于民窑产品,除了有特色的几个窑口,如长沙窑、龙泉窑、磁州窑、耀州窑、建阳窑、德化窑等在其各自的鼎盛期的高等级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外,一般说来是不被收藏家重视的,这甚至包括瓷都景德镇的民窑产品在内。  相似文献   

6.
杜文  权敏 《收藏》2012,(7):56-63
西安美都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批以外销瓷为主的古瓷精品,由黄新兰女士斥资从海外购回。这批古瓷以广彩瓷、德化瓷、青花瓷等外销瓷为主,还包括清末至民国时期流失海外的一些清代颜色釉瓷和彩绘瓷佳品,其中以广彩瓷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使该馆成为国内外收藏高质量广彩瓷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此,西安美都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回归故土——黄新兰典藏外销瓷器精品特展"。在此介绍极富特色的德化窑瓷塑展品,它们充分展现出德化窑造型多变、胎釉如玉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德化县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脉,拥有丰富的森林、水力资源和优质的高岭土,为瓷器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至唐末五代中原先民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制陶技术。宋元时期德化瓷业已初具规模,这时期德化窑的青白瓷、白瓷在国内外市场上以物美价  相似文献   

8.
4月8日发行的1999-3《中国陶瓷——钧窑瓷器》邮票,是我国第6套陶瓷系列邮票。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也可以说,宋代是“瓷的时代”,瓷窑遍布全国,北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及磁州窑,南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相似文献   

9.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瓷业始于唐,烧造青瓷;宋元时瓷业兴盛,以烧制青白瓷为主;明代创烧成功的象牙白瓷,如脂似玉,号称"中国白",瓷器神仙人物造像,更是享有"东方艺术明珠"的声誉;清代时大量生产青花瓷,将窑业推向全盛。德化青花瓷,以往  相似文献   

10.
2002年3月30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中国陶瓷——汝窑瓷器”邮票一套四枚。汝窑邮票发行将引起广大集邮者及文物爱好者的关注。围绕着汝窑有许多有趣的话题,汝窑窑址之谜就是其中之一。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五大名窑中汝窑存在时间极短,传世器物极少,汝瓷的天青釉色使人神魂颠倒。汝窑的窑址自北宋后便渐渐不为人知了,成了千古之谜。  相似文献   

11.
岳岩 《收藏》2008,(8):165-165
提起中国长沙窑瓷器的收藏,吴跃坚这个名字是不得不说的。他拥有数千件长沙窑瓷器的庞大收藏体系,提出“长沙窑学”并在经济上支持了长沙窑研究会的成立。吴跃坚把对家乡的爱和对收藏的热情倾心浇灌在了长沙窑上,住这种浇灌下,一套精美实用的长沙窑书籍——《唐风妙彩》适时绽放出来。提起这套书籍,吴跃坚感慨道:“从开始拍照编辑,到最后的印刷出版,  相似文献   

12.
傅子夜 《收藏》2006,(6):138-139
德化窑从宋代以烧青白瓷开始,经元代创造出气韵独特的乳白釉,到明代用还原焰烧出胎骨洁白细腻、釉质如脂如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白釉瓷器,之后,不仅在国内独领白瓷风骚,在国外也享有“中国白”和“瓷坛明珠”的盛名,在拍卖场上一直热度不减,与定(邢)窑、景德镇窑三分白瓷天下。由于德化白瓷白度高,釉色温润,素雅高贵,加上历代能工巧匠精于印花、划刻、堆贴和镂雕等各种装饰技法,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大量优秀作品,因此,在拍卖会上德化白瓷上价、抢手。德化白瓷主要品种有瓷雕人物、仿青铜器皿和文房雅玩,颇得殷实人家或文人雅士青睐。各种器物里,鸡腿瓶、花觚、出戟尊等成交价都较高,一般在3万~6万元之间。如一件清代白瓷卧人笔架和一对清代白瓷狮钮方章曾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被拍到1.32万元和1.98万元;独具德化窑创意的明代螭龙纹茶壶、明末荷叶螃蟹吸杯也曾分别被拍至7.7万元和3.63万元。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信息产业部决定,国家邮政总局将于10月13日发行《中国陶瓷——龙泉窑》特种邮标1套4枚,这是继磁州窑系、彩陶、景德镇瓷器、宜兴紫砂陶后的新中国第5套陶瓷邮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德化青花瓷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汉杰  卢金钊 《收藏》2001,(9):30-34
德化窑青花瓷具有典雅的艺术魅力,素为世人青睐。明代德化窑青花器品种尚不丰富,且多为粗瓷。进入清代,德化窑白釉瓷退居次位,而青花瓷却跃居主导地位。它是开放在中国瓷苑上的一枝充满生机的奇葩。其制作和装饰以其独树一帜的地方风格和鲜明感人的艺术特色,形成了“德化窑”流派,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郑炯鑫  王德槐 《收藏》2012,(7):48-55
2011年11月2日上午,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在德化隆重开幕,来自德国、法国、美国、英国、荷兰、韩国以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70多名国内外博物馆馆长及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瓷都,进行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的研讨活动,同时举办"故宫博物院德化瓷精品展""德化古窑址标本展""德化窑民间收藏展"以及"博物馆馆长论坛"等活动,以共同推动德化窑陶瓷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6.
德化窑彩瓷的装饰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汉杰  卢金钊 《收藏》2001,(11):43-44
德化窑彩瓷以往少见论及,其实德化窑生产的彩瓷有不少相当精美的作品,就目前所见有五彩和粉彩瓷两种。  相似文献   

17.
吴艺娟  陈国珠  杨美双 《收藏》2012,(11):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钴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钴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8.
吴艺娟  杨美双 《收藏》2012,(6):62-65
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窑中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它是一种釉下彩绘,含氧化钻的矿石作为颜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施以透明釉,入窑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釉下的钻料在高温下烧成后呈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调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晕散,但色调浓重,描绘的图案具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展讯     
《收藏》2017,(10)
正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2017年8月20日至9月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素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驰名于世,亦有"象牙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陶瓷文化体系中享有独特的地位。热爱中国瓷器的法国人甚至专门为明代德化白瓷造了一个词——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誉之为"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历经千年历史变迁,时至今  相似文献   

20.
张振海  张增午 《收藏》2014,(8):56-61
林州宋金纪年墓葬和窖藏出土瓷器,主要是观台窑、彭城窑、鹤壁窑等周边属于磁州窑系窑口的产品,也有山西和修武当阳峪等处窑口瓷器出土,这种现象反映了宋金瓷器在河南的流通情况。河南省林州市地处河南、河北、山西交界处,北临磁县观台、峰峰彭城等磁州窑中心窑场,东南有安阳、鹤壁、辉县的豫北磁州窑系窑场,西边是山西长治市八义窑、壶关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