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交往是交往德育的基本媒介,交往在交往德育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建基于生活世界之开放而自由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中的交往德育,也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渗透、潜积、蕴涵、牵涉于其中,超不出其畛域."生活世界"是交往德育的基地,是德育交往以致于人的觉解和品德生成之所.  相似文献   

2.
生活德育的本质是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德育意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直接产生于人们对生活世界的深切关怀。其关于人的主体间性、客体中介性、实践性和生活的交往本质既为生活德育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生活德育的理念及其实践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深入剖析交往实践观,从中解读生活德育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呈不可阻挡之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具有理性逻辑——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前提是把学生世界还给学生,并尝试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出发探寻可行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交往:架起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桥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高校德育新模式——交往德育模式。交往德育模式要处理好与三个世界的关系。交往德育模式要避免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课外德育交往的不同类型,分析了大学生课外德育交往的重智力倾向的主要表现,论述了德育交往过程中重智力倾向对大学生成长的危害,提出了克服重智力倾向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技术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沟通更加快速便捷,但是都市独善其身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逐渐渗入到人们心中。人们似乎也习惯于都市人情的冷漠和功利化的交往模式。道德主体如何超越自身偏见和客观环境的束缚,自主查验生命所需的关怀和交往需要,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道德情感隔阂与利益冲突。建构德育主体在与他人、自我及所处的环境中的有效互动与交往,旨在促进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及自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学校德育应该是一种交往行为。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关照下的学校德育,应以对话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世界,培养具有主体间性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构建的交往行为理论以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与一致为目标,强调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并把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进行的预设背景.交往视域中的高校德育是高校教育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之间以德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平等自由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交往行为.经由交往的新视域对高校德育进行的全新阐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启示: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和重视交往成为高校德育超越当下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当前,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新一轮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一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实践隐患,表现为德育内容的简单化和泛化、德育过程的随意化和德育目的的平庸化。造成这些隐患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把握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理念时忽略了对其意蕴——意义世界的剖析和理解。这源于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以及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缺乏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为此,德育需要凸显"意义"主题,即德育要从笼统地观照生活的层面深入到观照意义的层面。这样,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才能走向深入,德育才能真正切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10.
传统大学德育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是德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活动教育法、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11.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阐述规训与交往的理论基石即现代道德教育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规训与交往的视角反思了现代的道德教育,认为现代的道德教育,正以“压迫”、“奴役”甚至是“暴力”的手段对学生的消极自由进行着“规训”,以“启发”、“诱导”、“灌输”等手段对学生的积极自由进行着不平等的交往,但大学校园的亚文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却是在自由自主地阅读、上网等各种不同的交往途径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本文仅针对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5.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心理是否健康对于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独立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创造有利于双方沟通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心理是否健康对于他们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所以独立学院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其创造有利于双方沟通的心理环境,从而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黄河 《河池学院学报》2006,26(4):122-126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文章从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大学生道德特点入手,分析大众传播对大学生道德教育起到的积极影响和负面效应。提出了营造高校校园大众传播良好环境,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在我国的传播经历了被引入、被批判、被反思和被借鉴等四个阶段,呈现出代表人物及其流派思想、国别比较、基础理论与途径方法、启示借鉴等研究主题。从未来的发展前景看,基于伦理学基础理论的视角所展开的西方道德教育之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之总体特征和基本观点的研究及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传播的历史考察等将进一步得到深化。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图书馆(室)是基础教育改革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中小学文献信息资料交流中心,又具有综合教育的功能。它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智力素质的发展;有利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文化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结构从差序格局向团体格局过渡的背景下,仁爱作为产生并适应于差序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道德教育核心价值逐渐失去了合理性与正当性。适应于团体格局人际交往结构的正义逐渐取代仁爱成为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由于正义具有以下三项功能所致:调整同质性的人际关系、平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表征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主导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