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文英 《内江科技》2010,31(2):93-93,98
本文分析了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注水开采储层水淹台物性、流体性质、电性以及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特征。储层水淹后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增大;地层水电阻率在原生地层水电阻率与注入水电阻率之间变化;原油表现为分子量增高、密度增大、粘度增大的变化趋势;储层水淹后引起自然电位下基线缡移,自然电位异常幅度逐渐成小。甚至由负异常逐渐变为正异常,水淹部位的声波时差也有所增大,大多数水淹层水淹部位的感应和微电搬系列电阻率下降蛟明显;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正韵律储层中大多数水淹层都具有底部、中下部先水淹的特点,内部剩余油饱和度主要受储层物性的影响,层内表现为项部物性差,驱油效率低,其剩余油饱和度下降相对较慢,剩余油相对富袋,层间表现为薄关剩余油相对富集,并间表现为边部井剩余油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2.
严磊  李军 《内江科技》2012,(8):110+95
复电阻率测井是唯一中国人独创的一种电阻率测井新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克服矿化度影响后提高了对油层不同水淹级别的反应能力,能精细的描述水淹油层内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克服了无法通过电阻率测井解释油层水淹状况的技术障碍,具有直接指示油层水淹级别的能力,是注水开发油田认识水淹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3.
现河庄油田沙二稳与其它砂层组油藏比,油层电阻率明显偏低,属于低电阻油藏,本文通过低电阻油藏形成机理分析,明确了高矿化度地层水低电阻率是该区形成低电阻油藏的主要原因。深层高矿化度卤水沿着大断裂带上升到沙二稳,造成该砂层组地层水矿化度偏高,从而形成该区油层电阻率偏低。  相似文献   

4.
周同 《中国科技纵横》2014,(13):163-164
新场气田须二段属于超致密碎屑岩储层,气水关系复杂,主产层段地层水矿化度差异较大,因此,准确确定须二段的地层水矿化度,是判别须二超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性质的前提条件。依据地层水矿化度的差异,本论文制作了4种不同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的深侧向与孔隙度相关关系理论图版,借助测试、测井资料,对主产层段须二地层水矿化度进行解析,这为超致密碎屑岩储层气水差异识别作良好铺垫,其方法技术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泥质砂岩导电特性的理论分析,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Vinogar-Waxman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与频率建立起联系。改进的Vinogar-Waxman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泥质砂岩的频散特性,并且其模型参数为测井工作者所熟知,因此有望成为复电阻率测井的定量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鄂尔多斯北部杭锦旗地区地层水化学组分分析,结合水化学特征参数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地层水是低p H值、高矿化度的Ⅳ型和Ⅴ型Ca Cl2型水.平面上,地层水化学特征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特征,西部大部分地区及泊尔江海子断裂带两侧的局部地区表现出高矿化度(TDS)、高(rCl--rNa+)/rMg2+、低rNa+/rCl-、低(100×rSO42-/rCl-)和(rHCO3-+rCO32-)/rCa2+的特征,表明其封闭性条件较好.纵向上,泊尔江海子断裂带两侧矿化度和离子浓度随深度变化表现为正向型,表明现今地层水处于封闭的流体动力环境,有利于天然气的保存.地层水所表明的封闭环境均有良好的油气藏发现,可利用地层水离子特征寻找天然气气藏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油田一西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存在多种水窜结构。本文通过取芯资料、测井测试资料等的动态静态分析,揭示了沉积环境对水淹层的影响,水淹层在平、剖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水淹层在电性上的变化特征,由此总结了克拉玛依油田一西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水淹特征,进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5,(21)
储层品质指数(RQI)是定量表征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宏观物性参数,能很好的反映储层孔隙曲折程度,可用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且对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产能均有重要影响,阿尔奇公式反算出的地层水电阻率称为视地层水电阻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层含油性。本文应用RQI、视地层水电阻率结合常规测井资料、试油资料对WB油田长3储层储层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储层油水层精细识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一西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存在多种水窜结构.本文通过取芯资料、测井测试资料等的动态静态分析,揭示了沉积环境对水淹层的影响,水淹层在平、剖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水淹层在电性上的变化特征,由此总结了克拉玛依油田一西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的水淹特征,进而确定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该研究区内岩石成分、孔隙结构比较复杂,本文作者先利用常规方法建立了适合该区块的产能图版,在识别出产能贡献层的基础上,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校正,从地层压实程度、有机质生烃对储层声波时差的影响方面考虑,结合深侧向电阻率与深感应电阻率的差值形成了一种新的油水层识别方法。该方法符合率为88%,满足油田勘探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矩形波导加载槽孔的结构高频特性进行了研究。仿真分析了奇对称和偶对称模式下的基模的色散曲线和结构参数对色散曲线的影响,通过实验测定验证了结构的色散特性。结果表明:周期大小和孔的长度对色散曲线影响很大,色散曲线几乎不受孔高影响,实验测得的色散曲线和模拟值吻合良好,达到了实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2.
膨胀岩属软岩,它具有显著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的特性。处于这种岩性中的隧道,当膨胀围岩自有的含水量或工程引起的含水量增加时,围岩将产生较大的变形,同时衬砌结构将承受很大的围岩压力。隧道工程穿越膨胀性围岩地段时,围岩的膨胀性将导致支护结构承受额外的附加荷载,降低了支护结构的安全储备,甚至超过了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造成结构破坏。结合国内时速250km高速铁路隧道Ⅳ、Ⅴ级围岩地段加强型衬砌设计,利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不同工况下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得到膨胀岩地层隧道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对人工合成的岩、矿石标本进行了复电阻率特性测量,利用标本的复电阻率振幅频谱曲线反演求得其Cole-Cole模型参数,讨论了各标本的Cole-Cole模型参数的异同,得出了可以通过标本的4个模型参数(ρ0、m、τ、c)区分良导电、高极化率岩、矿石,达到区分矿与非矿的目的的结论,为在有干扰地层(黄铁矿、炭质层等)的地区开展物探电法找矿工作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隧道锚碇围岩稳定分析及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锚碇围岩稳定性及破坏模式研究是确定系统极限承载力的基础。基于现场地质资料的数值仿真计算与现场缩尺模型试验对比分析,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研究思路。通过FLAC3D计算发现,在设计荷载下,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在锚体空腔和结构拐角处常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变形区,系统整体未形成连贯的破坏区,出现的局部破损区主要集中在锚体后部右上角等5个部位。超载数值试验发现,破坏并不是简单的沿锚体和岩体的边界发生滑移,而是带动周边岩体发生倒塞型的整体拉剪复合破坏。现场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应对易破坏区进行重点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朱华友  丁四保 《软科学》2003,17(3):14-18
文章通过对经济带概念的分析,构建经济带的形成和演进理论,认为经济带有等级、层次之分,其时空演进的理论为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证长春-吉林经济带的存在性,分析其结构、功能及空间联系形式。作者认为,长春-吉林经济带目前是一个弱经济带,其扩散效应较弱,随着其扩散效应的增强,长春-吉林经济带将能够从整体上带动和促进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谭小琴 《科学学研究》2007,25(Z2):438-442
文章从技术产权交易的角度寻找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与此同时,把与技术产权交易相关的规范放人规范有效性模型中进行检验,以期进一步展现规范化与创新之螺旋上升良性循环互动关系,并且,产权交易是推动这一循环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爆破方式对深埋球形洞室进行开采,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推导出爆破应力初始最大应力波波峰作用下深埋球形洞室围岩的弹性区和塑性区分布,以及塑性区半径的公式表达。总结深埋洞室围岩参数对爆破应力的影响,洞室内壁距离炸药爆点越远,爆炸对围岩的影响越小;岩体强度越大,爆破应力在开采中产生的爆炸效果越小;爆破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效果随着地应力的增加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灌溉水矿化度对玛纳斯流域棉花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利用咸水资源对缓解干旱区绿洲农业用水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0年和2011年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研究了矿化度为0.87、2、3、4、6、8g/L的咸水对土壤水盐动态和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咸水灌溉导致土壤剖面持续积盐,棉花叶面积指数减小,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下降;灌溉水矿化度每提高1g/L,产量降低约391kg/hm2;土壤根系层(0~60cm)可溶性盐浓度每升高1g/L,产量降低约861kg/hm2。在灌溉水矿化度2g/L情况下,100cm土层盐分最大累积率2010年为113%,2011年为26%,呈下降趋势,棉花生长、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受影响较小,可作为该区咸水利用调控参考阈值,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滴灌棉田灌水量与灌溉周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其节水增产的优势,近年来,膜下滴灌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田得到了迅速推广。由于轮灌仍是目前农田用水分配的主要方式,并且还需要考虑滴灌产生的土壤盐分积累问题,因此,对滴灌灌水量(Q)、灌水周期(T)以及相应的深层下渗(L)关系研究,不仅是农田用水分配的要求,也是盐分控制的需要。本文利用田间试验数据校验HYDRUS-2D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结合马尔可夫链模型分析,分析不确定蒸散下的Q-T-L关系,结果显示:①总体上,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可支持的灌溉周期增加,同时深层下渗增加,Q-T-L关系曲线表现为非线性关系;②其中存在3个关键Q-T阈值点:深层下渗出现点(Q为35mm,T为5d)、灌溉周期增加减缓点(Q为65mm,T为10d)、最大灌溉周期点(T为11d,Q为120mm)。因此,①在以水分利用为优先的模式下,最大灌水量不应超出35mm,最大灌溉周期为5d;②在灌溉间隔时间优先的模式下,有最大灌水周期11d,所需灌水量为120mm,适宜的灌水周期为10d,所需灌水量为65mm;③在有盐分淋洗需求模式下,适宜的灌水周期为10d,所需灌水量为65mm,产生下渗量约占灌水量17%,可用于根区盐分淋洗;④潜水位对灌溉产生作用的阈值深度是-300cm,高于时潜水可以补给根区土壤水分,从而增加灌溉周期。利用本文数值模拟与方法,可以为不同气候与土壤情形区域农田滴灌灌溉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