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道思想最早由孟子系统性地提出,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从"王霸之别"、"性善论"和"民心"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2.
在唐宋八大家之中,欧阳修的公文作品最多,对我国公文发展的贡献最大。但长期以来对欧阳修公文作品的研究极为薄弱,对其公文思想的发掘更是远远不够。欧阳修公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农商、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思想内容,体现了欧阳修对当时一系列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凸显了公文的社会功用与思想价值,对后世公文写作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秦国采用法家“霸道”策略取得成功,鲁国沿用儒家“王道”策略惨遭失败;转型完成之后,秦帝国沿用法家“霸道”亡家亡国,汉武帝重新采用儒家“王道”天下晏安.历史经验表明,“霸道”、“王道”各有利弊,因时而用.在当前国内国际宏观形势下,中国应该实施“新王道”:一方面,发展经济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凝聚人心整合社会.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许多论者将孟子的王道政治理解为以民为政治主体的民本论,指出孟子没有民本思想,其思想的真义是将民当做君王立国的本钱、资本,而不是将民当做立国的目的、看做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王道"追求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政治文化现象。除了儒家极力推崇,其他诸子各家也纷纷打着"王道"的旗号,对于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吕氏春秋》以"王治"为主旨而博采众家之长,适应了战国末期大一统的形势要求,不仅上承先秦诸子,同时下启汉代学术。"王道"思想诞生以来,深深影响到后代社会的发展,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氏兄弟之经说展现了他们的王道政治理念,即认为王道本于天理,王心与王政为王道之纲宗,在王道之权衡上有传德与传道之区分,尧舜、三代与孔子是王道政治理念之楷模。王道政治的实质是不偏不倚、万世不易的中庸之道,其具体表现是文质彬彬、情理交融的礼乐文明。按照二程的王道政治理念,历史上只有尧舜及三代之英能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秦汉以来以至于宋,则只是以法把持天下而已。与自由民主政治相较,王道政治始终以和谐共筑的原初整体为出发点(内圣外王的整体),而自由民主政治在其本质内容中蕴含某种根源性的分裂特征(德性与政治的分裂)。  相似文献   

10.
秦有重法的传统,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反映出法家思想在富国强兵方面的积极效应。秦朝建立后,实行的仍然是法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法家思想与秦的结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具体的现实语境。在先秦诸子中,虽然不乏直面现实的思想家,但他们给出的救世方案,其最大的不足在于没有解决经济问题。法家的长处恰恰在于抓住了最根本的富国强兵问题,而儒家由于保守的历史观和抱守残缺,缺乏真正有分量的大儒对儒家思想进行适时改造,这种思想上的局限,造就了秦政治文化的单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认为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荀子王道政治思想、民本政治思想、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的显性接受,对苟子天人观、人性论等思想的隐性接受。其接受取向与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荀予学说的特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3.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王道与霸道兼施的政治思想,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具有现实意义。"王霸兼施"的思想不仅对治国适用,对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从教育的视角来解读王道与霸道的思想,从而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大师们在其坚贞不渝的德性理想追求中,将强烈的王道政治理想赋予其中,有力地为我们揭示了德行与政治参与的紧密内在关系。本文拟通过对孔子的政治参与思想的简要阐释,挖掘其同当前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点,并从道德层面探讨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孟子以他的人性论作为“仁政”的理论源头,如果把“仁政”思想运用于政治实践,便又成了他的“民本”原则。但是,“仁政”也好,“民本”也罢,其终极的价值追求还是“王道”。在当代,这一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实践仍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孟"德治"和"仁政"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是“德治”、“仁政” ,其目标是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王道”治理境界 ,其基本特征是重德轻刑 ,把仁爱思想 (精神 )用于政治领域 ,将道德政治化或政治道德化。孔孟重德、重民、惠民、教民、选贤任能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虽然有局限性 ,但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进步的作用 ,对于当今当政者执政治国来说也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进入日益巩固而成熟的大一统政治后,隐逸文化系统之还能继续存在,社会政治系统对其之所以还能够容忍,跟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影响深远的王道、霸道政治观念有莫大关系.可以说,社会政治系统(政统)与隐逸文化系统二者,正是在"王道"政治理想上,找到了相契合之一点,而能相反相成,尽管他们各自在对王道政治理想的追求上,动机和目的是完全迥异的.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与颍州有不解之缘,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颍州情结。颍州的风土人情使遭受仕途打击的欧阳修获得巨大的精神安慰,把它当作心灵的净土。政治上打击与磨难,也让欧阳修心有余悸,逐渐形成归隐思想。欧阳修晚年虽身居高位,却壮志难酬,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与亲朋故旧的相继凋零,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增强了他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因素促使他形成颍州情结,将颍州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作为第一个将儒学推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学者,其思想的系统化程度前所未有.董仲舒全部思想内容的主旨在于其王道论.董仲舒结合汉初社会现实,融合先秦王霸二道,形成了全新的王道理论,而对“王道”概念内涵的把握则是解读董仲舒新王道思想体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