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死亡教育”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亡态度”现状堪忧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因此如何看待死亡和如何处置生命的终结往往最深刻地反映人的生命态度,而正是在死亡态度上,我们这个民族的现状是十分堪忧的。前些时候,遵义市第五位小学女生集体自杀(据8月2日《中国青年报》)令人震惊,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原因是:其中一人因“爸爸没买生日礼物”,便认为“爸妈对我不好”。到她家玩的4位小伙伴也由此联想到自  相似文献   

2.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3.
死亡是人类必须经历的普遍现象,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极其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持有歪曲的认识,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和德国是开始生命教育较早的国家,借鉴他们的生命教育课程建构将有助于儿童和青少年正确认识死亡、珍惜有限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735名大学生生活目标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的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本专科学生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死亡态度上则不存在;文理科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得分均为最高。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学生生死态度及死亡教育需求意向周密、细致、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死亡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导致少数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浑浑噩噩地生活,漠视他人生命等情形,应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制订大学生死亡教育方案,落实各项教育计划,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的相关.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修订版、大学生生命意义问卷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P<0.01);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逃离接受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中性接受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结论:大学生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及自尊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说通过主人公哈里遭遇的不幸,意识到死亡并不是"遥不可及",通过对哈里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的阐释,提醒人们要珍视生命,不要虚度光阴,充分利用分分秒秒,去发现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夏明翰同志的独立人格是非常鲜明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对志向无比坚定和对真理执着信仰,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三方面.其中对生命抱有正确态度又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对母亲妻儿的态度和对死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汪泽 《宜宾学院学报》2015,(1):41-47,53
汉乐府民歌呈现出鲜明的死亡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直面死亡"层面包括在物质困境中的生存挣扎、战争摧残下的忧殇情怀和精神苦闷中的死亡反抗;"认知死亡"层面反映了对生命有限、祸福无常的恐惧无奈;"超越死亡"层面归纳出面对生命忧患求仙、行乐和进取三种态度。咏唱死亡反映出歌者思考生存境况、生命本质以及探索生命意义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必将经历生存与死亡,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均赋予其不同的阐释。拉关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百年孤独》,紧扣“死亡与孤独”这一主题,传递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生命在深受残酷现实的压迫,甚至死亡将至时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领悟到深厚而独特的拉美文化及在其熏陶下人们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  相似文献   

12.
国外死亡态度量表发展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展开对死亡态度的研究,至今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在发展过程中,死亡态度量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初期推动了死亡态度的研究,随着死亡态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应用于死亡态度量表,促使其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回顾死亡态度的发展其实就是回顾国外死亡态度研究的历程,希望通过回顾这一过程,对国内死亡态度研究的开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逝世后,其家属和国民党人在北京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移灵、公祭、送殡等活动。在当时的背景下,国民党人要在北京举办如此规模的治丧活动,北京段祺瑞执政府的态度是十分关键的。段祺瑞及其政府虽然对孙中山丧事态度暧昧,但基本上主动参与、配合孙中山的丧事,并做了许多辅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北京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是孙中山丧事顺利举办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死亡枕藉的现实历史境遇,阮籍、嵇康对死生进行着痛苦的思考与探寻,突显出他们浓烈的生死意识。在死亡的观照下,阮籍以对现实的激烈批判、否定,甚而走向幻灭的人生,但最终难以摆脱现实生命的沉重:嵇康以对现实的抨击反抗却犹肯定人生,希图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闲适自得的人生,却以生命的被戕杀为代价,两者无疑都是不幸的。但两者由于其家庭背景、思想和人格追求等互有同异,他们对死生的探求与抉择亦是互有异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触目伤心的死生浩叹;二是对本体生命的眷恋和对现实人生的执著;三是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安徽省出生性别比状况的描述,从婚姻家庭和城乡二元差异角度对出生性别比偏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个人、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对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将会产生的婚姻挤压、异质性婚姻增加等现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孙双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66-68,106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玄学派诗人。他的诗以奇思妙喻闻名于世,主题丰富,同时又交揉在一起。其中关于"死亡"的主题表达了他对死亡的认识并与宗教息息相关。邓恩对待死亡的态度反映出一种既叛逆又乐观的矛盾心理,因此他的诗歌有时会比较怪异,而他自己也在寻找答案。文章主要探讨邓恩诗中死亡的意象,与其他诗人相比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9.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