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重要标识,建设政党文化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和政党行为的规范性为考察纬度去审视政党文化建设,必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并通过制度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和强化学习机制来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90年,其自身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政党文化积淀、政党文化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实现价值领导的过程。党建文化是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以党员为主体,在完成党章所赋予的基本任务的实践中,培育形成并体现政党特征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组织心理、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的总和。价值领导是指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育人文化,使团队形成价值认同、价值信奉和价值践行,从而实现组织目的与愿景的领导行为。  相似文献   

4.
政党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与重塑中国政党制度权威就是在现有政党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并确保政党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忠实的遵守和认同.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作为对政党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契机.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中国政治体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共产党,核心在于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善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经过学界多年的探究,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通过对以往研究进行盘点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概念界定、内容构成、特征、功能与作用机制、生成机理与演变逻辑以及建构路径等领域进行了集中探讨。但在一些关键性的环节和领域还存在不足,亟需在基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更新研究方法,完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清晰而科学的确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结构,有利于认真坚守和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其内涵需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内涵不断创新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基本价值取向内涵不断丰富是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内涵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结合历史使命做出的战略部署,这一思想在延安时期已具雏形。作为党的缔造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的毛泽东,首次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把整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载体,初步确立了科学的学习观,在推进党的建设中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贡献,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九十余年不断探索与奋斗的艰辛历程,也是其执政理念孕育、产生、发展与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一个具有阶级性、导向性、发展性、整体性、层次性的思想系统.凝结和承栽着中国共产党科学治国理政的价值理想与执政责任。在党的建设与创新发展整体布局中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统摄作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着深刻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国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创新的重要思想渊源。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加强党的建设顶层设计和实现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现实诉求。大力拓展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论域仍然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党建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是促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源初形态上的中西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时性上的古今之别,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属性和中华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属性等,共同驱动了“两者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维度,马克思主义中西之变中的中国化实践和时代化理论发展的要求,是推进“两者的结合”的现实之需;从传统文化维度,传统文化古今之变中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的现代转化,是推动“两者的结合”的发展之要;从中国共产党维度,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身份属性、党的建设、党的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是达成“两者的结合”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全面转型,作为政治体系软件的政治文化也发生悄然变革。面对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指导下,整合多元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文化创新。这不仅增强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为政党执政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而且,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快自身建设与改革,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政党外交以邓小平提出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为指导思想,四项原则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外交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论述并进行了可贵的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这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前,从容应对,开辟了政党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国家整体外交,在新世纪,政党外交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党制度中政治协商发生了变化,有必要及时总结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中的实践经验,以利于从政治协商向协商民主的发展。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在向协商民主发展,并且更加制度化和程序化,这都得益于坚持以我国政党制度作为民主协商的制度保障和民主党派的政党建设保证民主协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是高职院校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抓手,是党的基层组织团结教师的桥梁纽带,是解决职业院校基层党建工作难题的突破口,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建设中扮演着“领头羊”的作用。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教师党支部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从2018年开始“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通过强化政治建设,完善“5+1”党建机制,实施党建“五个到位”提升组织力建设等措施,实现了教师党支部建设的3个“新”局面,探索出一条“师德引领,模范育人”的新型党支部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党建工作,大力发展学生党员,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政党协商是我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等进行直接协商的政治形式。政党协商始终坚持政治、制度、价值等基本原则,在制度建设、实践探索、程序设计和观念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条件下,政党协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上,既注重挖掘既有的存量资源,又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积极推动政党协商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作用,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的理论和方法原则,奠定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重要理论,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党新埋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8.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及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要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社会实践平台、充满温暖的家庭教育平台和畅通有效的网络通讯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