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本文探讨新闻大课题中一个具牵动效应但极易被忽略的课题——新闻文本写作中.消息头的处理艺术及革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朝旋 《军事记者》2006,(12):52-52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笔者认为,“本报讯”作为立足“本报”的讯头基本格式,在网络时代需要改造、变革,向“某报(报名)讯”的电头格式靠拢。理由如下:1.网络令报纸的信息产品——新闻文本流动起来,报业组织趋于“通讯社化”从信息采集、生产的角度看,通讯社是信息采集组织和信息供应组织,其新闻产品是向信息终端处理组织如报社提供的,因而电头首先要标注发稿主体,其次标注发稿位置和发稿时间。电头具…  相似文献   

3.
报纸上刊登消息,在导语的开头部分往往冠以“本报讯”或“××新闻通讯社××地×月×日电”的字样。这就是所说的“消息头”。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然而许多企业报却忽略了消息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信息     
新闻界通常都把报纸上带电头的新闻作品叫作“消息”。这是很确切的。读者从这种形式的作品中,主要是想得到新消息,从而受教益。不过,现在有些“本报讯”、“××社电(或讯)”,号称消息,却不能给人提供什么新消息。说“新闻不象新闻”,指的就是这个吧? 目前“信息”一词很盛行。经济、科技界不消说,各行各业都叫得很响了。新闻界也有的同志提出:要用“信息”的观点来认识和鉴别新闻。这样做,对原有的那个高度概括的新闻定义,也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不少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是报道了,但其中信息量很少,满足不了读者对消息的要求。眼下人们对会议新闻的意见最多,也最大,都主张“大大压缩”。实际上,大家讨厌的不是“会议新闻”,讨厌的是这种新闻中多的是“官样文章”,少的是新情况、新观点、新问题:总之,是缺乏读者欲知和应知的信息。经济新闻对广大读者来说,本来应该是最富有吸引力和“接近性”的,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可是,直到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看似荒唐与滑稽的命题,但却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党的新闻事业的权威性与公正性乃至与新闻记者本人生死攸关的命题。纵观近来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某某媒体与某某单位共同举办什么活动,比如“XX千里行”、“XX大奖赛”、“XX壮举”等等。由新闻单位和新闻记者提出的一个动议,又拉来了某个商家,最后完成了一项活动,结果理所当然是“弘扬了什么精神,振奋了什么精神”。而接下来一定是新闻单位或是新闻记者同商家一样得到了宣传或经济方面的利益。那受众得到了什么呢?真的就是“受到了什么精神的教育,什么理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消息是新闻的主要形式,通常人们把消息称为新闻,是报纸上常见的一种文字体裁。它在我国目前的报纸上刊登时,一般都冠以“新华社×月×日电(讯)”或“本报讯”、“本报专电”等字样。一些比较简短的新闻,也有不带这些字头的。自从有近代报纸以来,传播新闻,就是报纸的首要职责。正如胡乔木同志所指出的:“报纸本是新闻纸”。起初,报纸上的新闻,每条只有几十个字,没有标题。后来,“其题目均为四字成语,逐日更  相似文献   

7.
《本报讯》、《××报××日×电》,这大约是各报常用的电头或曰消息头,这种电头或消息头,虽不属消息内容的主体,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它处于新闻标题与内容之间,一般用黑体标出,处于消息的鼋头位置,比较引人注目。一般人读新闻,目光首先要扫视一下这个电头,瞬息之间它可以告诉你消息发出  相似文献   

8.
俞杏莲 《新闻窗》2011,(2):43-4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谣言”,在词典里的定义极其简单:“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没有事实根据.这是谣言之所以为“谣”:然而有趣的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却被人们“口耳相传”甚至“合理化”直至“普遍接受”。原因何在呢?这些被广泛传播的谣言背后是否拥有什么深层的示意和象征呢?勒莫先生以生动而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和令人难忘的事例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郭瑞璜 《今传媒》2003,(1):21-22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报纸上,消息头使用“×报综合消息”(或“本报综合报道”等类似形式)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有的报纸的某些版面所发的消息,大多数都使用“×报综合消息”的消息头,个别版面甚至每条消息都是“×报综合消息”,给人以使用过滥之感,亦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1.
所谓“同期声”,这里我们所指的其实就是现场描写。写现场短新闻,少不了“同期声”,不然没有现场性、现场感、现场气氛。那么,写消息要不要来点“同期声”,笔者认为不妨来一点“同期声”。 其一:有利于增加消息的“活”度。消息本身的体裁要素,注定了消息的形态和体制永远略显刻板木讷。无论是以倒金字塔式、时间顺序式结构消息,还是以并列式、悬念式写作消息,都挣脱不了“带着镣铐跳舞”的囿限,“同期声”的导入,如同给消息枯硬的骨骼上融上了色泽温润的血肉,从而使消息充溢着一种生动活泼的质感,呈示出美学上的弹性和张力…  相似文献   

12.
消息是支撑报纸版面的重要报道体裁,但翻开时下的报纸.我们不难发现:报纸版面一个常见病就是缺乏精彩的消息:相反,一些价值不大、思想不深。手法不活的“传统”消息和大块头、长文章正在充斥版面,可读者不买帐.使发行受到影响。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主角暗淡无光。报纸有多大看头?其功能和作用怎么发挥?因此,如何盘活现有的资源。提高消息的质量,让消息出彩,不仅是美化版面,赢得读者,扩大党报发行的需要,也是遵循新闻规律。增强报纸党性,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XX学或XX新闻学”、“传播XX学或XX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场。  相似文献   

14.
一、消息要不要有情感?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客观要求。既然是用事实说话,那么写消息还要不要讲究情感呢?新闻作品的生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历史价值,一是美学价值。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历史价值要求新闻完全真实,新闻的美学价值要求新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给人以美的享受,无疑新闻的文气、风格、情感等等因素都是充分条件。美学界知名人士屈稚军说:“美感在本质上就是情感活动”,没有情感,消息作品何谈之美?情感,是消息作品获得生命力的条件,也是记者表达思想、立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非常擅长用场域理论米分析当代社会问题,他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和被统治,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新闻场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和“评论”章,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闻(消息)写作,不同于拉家常,也不同于写论文、写总结报告.它有自己的写作规律。规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开门见山”,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这就是所谓的消息导语。它是消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汪波 《传媒观察》2006,(2):33-34
“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这两个互为相对的孪生词语对中国的新闻媒体管理、采编从业人员和理论研究都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的术语了。如果追问一下人们挂在嘴边的“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到底是指什么时,其大部分概述可能就是:“正面报道”就是“报道正面”,就是指报道“好人好事”;“负面报道”就是“报道负面”,就是指报道“坏人坏事”。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新闻管理部门在监督新闻媒体工作时可以简单地统计出,每月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正面报道”为百分之多少,“负面报道”又为百分之多少。一些西方人士也据此引发出中国的新闻界只准报道“正面——好的”消息,不准报道“负面——坏的”消息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当我一写下这个标题,就觉得自己是否有些落套,其实,世界上有比这更“落套”的事情:去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网评“短信,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批评某新闻网站以“新闻”的名义发送黄色短信的现象。(此文发表于(《网络传播》2006年第3期)可我万万没想到,在网络文明之风吹了又一年之后,我再一次点击该网站的网址,这条标有“XX新闻网消息”的“奇文”居然还赫然高挂在该网站的首页上!不知是编辑疏忽大意,还是有意为之,或者干脆就是“气气你”,反正已令我“无语”。  相似文献   

19.
京味小说之所以深得读者的喜爱,主要原因之 一就是它充满着浓厚的北京话味道。 北京话中很多的词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比如 《红楼梦》中用的北京土话,到今天已经有二百五十 余年了,仍响在北京人的口头上。如:“这程子”、“硬 朗”、“鼓捣”、“胳肢”等。而带有京味的普通话就是在 北京口语、土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把北京话与普 通话混为一谈,当然是一种误解,但从另一个角度也 可以看出,北京话对普通话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读过老舍先生的《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 子》、《我这一辈子》,曹禺先生的《…  相似文献   

20.
消息主角功能的发挥和体现《通川日报》高文舫,邹虎一、“消息”主角功能的发挥研究“消息”主角功能的发挥,就是探讨“怎样让消息在报纸上唱主角”的问题。我们知道,办报是一个系统工程,报社的采、编、印、发四大环节是其中的子系统。每条消息出现在读者眼前,都要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