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将韩愈古体诗用韵与《广韵》“同用独用”规定作对比,观察到二者在韵类的分合上有一定差异,认为韩愈古诗用韵较《广韵》更宽。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从广义说,唐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和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古体所作的诗歌,都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按诗句的字数可分为下列几种: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如曹操《观沧海》);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如《古诗十九首》);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如曹丕《燕歌行》)。此外,还有字数多寡不一的杂言诗(如李白《蜀道难》)。三言、六言较少见。  相似文献   

3.
古体诗常识介绍古体诗是在唐代出现一种新诗体即近体诗以后提出的一个概念。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唐人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后人仿照其形式体例创作的诗歌也称古诗。乐府古诗,本来是指两汉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而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论诗推崇"中州英雄气",追慕韩诗雄健高古的风格。其五古、七古多追摹韩愈,并善于烹炼百家,能融汇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优长于一炉,形成他清雄顿挫、奇崛而不雕镂、巧缛而去绮靡的诗歌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从唐代开始,把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大都由民歌发展而来,实际上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自由诗。这种诗体语言接近口语,形式自由,表现方法多样。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诗几种。《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就以四言诗为主。《诗经》以后,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等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汉以后至南北朝时期的  相似文献   

6.
古体诗 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载,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宋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模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相似文献   

7.
明清诗论家多认为古体诗具有不同于近体的特殊声调,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把这一观念具体化。他通过举例的方式明确标出五古的平仄,进而提出如果某句平仄与近体相同,那么此联另一句则必须与近体相异。翁方纲批评赵执信《声调谱》不符合创作实际,但结合中唐以后五古创作可知,赵执信所归纳的五古特殊声调确被大多数诗人所遵循。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古诗两首》或《古诗三首》这类课文。“古诗”是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广义的“古诗”,泛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所有诗歌作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绝大部分是律诗和绝句,但古诗不等于律诗、绝句。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前除楚辞以外的各种诗歌的统称。包括汉魏六朝各种形式的诗歌,如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六朝文人诗、杂体诗。古体诗的特点是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用韵较宽,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唐朝以后的人仿照古诗的形式所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一般称为“古风”。  相似文献   

9.
解国旺 《天中学刊》2007,22(1):65-67,80
李攀龙编选的《古今诗删》一向被认为代表明代后七子派诗学主张的古诗选本。从选本推崇盛唐诗等方面来看,的确体现了复古派主张。前后七子古诗推崇汉魏,但《古今诗删》于汉魏古诗未见有特别的重视,反而多取六朝诗人谢朓、陶渊明及谢灵运等风格清新流丽的古体诗,树立了新的古诗典范,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泛的诗学取向。这表明他在具体的选录古诗过程中,并未完全贯彻复古派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10.
七言古诗最能体现元和诗的新变特色。元和诸人的七言古诗大致源出于初唐、盛唐二体,而有更多的创新变化。以元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更多继承了初唐体的特色,而吸收了古文、唐传奇的叙事、表现技巧,韵律较初唐体更为多变,语言清丽浅近,叙议俱带情韵。以韩愈、李贺等人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的七古继承了盛唐李杜的特色,而用古文笔法入诗,更加奔放奇肆,结构也更多变,非律化改造更为明显,语言意象奇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体诗由简趋繁,形成了不同诗体和风格的古诗,对各体诗的源起辨析的文章和著作很多,本文就各体起摘 要:中国古体诗由简趋繁,形成了不同诗体和风格的古诗,对各体诗的源起辨析的文章和著作很多源的说法进行甄别,对各体起首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至清初,在音韵学风气波及的诗律研究热中,韩愈七古在声调上的典型意义为诗学家所发现。对韩愈七古逐句检点统计,足以说明韩愈在唐代的七古写作中,尤其在句型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作七古并不像清代古诗声调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严格拒绝律调;但也显示出他句型的尚异倾向。韩愈诗中除了10种常用句型外,还有不少声律奇特的句型,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七言古诗是唐诗独有的面目。唐人对此一诗体创作上的贡献,是文学发展史上十分光辉的一页。初唐诗人立意创新.为七古开辟了道路;盛唐七古,臻于完备,争奇斗胜,各具特色;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即叙事七古的增多和七古的小说化,各家又有其独特的面貌;晚唐七古减少,名篇寥寥,而叙事性特点仍与中唐相一致。“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复古通变,才能日新其业。这就是唐人七古盛而又盛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韩愈七古声调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清初,在音韵学风气波及的诗律研究热中,韩愈七古在声调上的典型意义上对诗学家所发现。对韩愈七古逐句检点统计,足以说明韩愈在唐代的七古写作中,尤其在句型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作七古并不像清代古诗声调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严格拒绝律调;但也显示出他句型的尚异倾向。韩愈诗中除了10种常用句型外,还有不少声律奇持的句型,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庞坚 《中文自学指导》2009,(2):26-30,81
作为晚清诗坛唐宋兼采派的领袖人物,张之洞标举“宋意入唐格”的诗学主张,在其诗歌创作实践中,汲取唐人杜甫、韩愈和宋人王安石、苏轼等的长处,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其诗五言七言、古体近体并工,五古精醇深稳,七古清雄雅健,五律颇典重,七律以浑厚胜,七绝以俊朗胜,皆不愧作手。而古体的成就似尤胜,五古最见功力,七古最耐讽咏。张之洞的许多诗作带有反映现实、关心时事的内容,颇多佳构的登览游赏之作也每每饱含忧惠意识,故陈衍评之为“所谓诗中有人在也”。他在晚清宗宋诗风(尤其是宗江西之风)大张之时有所折衷,自成一派,为晚清诗坛免于同光体的单调划一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总而言之,张之洞是近代一位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诗人,近代文学史应当给予其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比较方法 ,将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比较 ,从乐府诗反映社会风貌 ,而《古诗十九首》仅事个人身边事 ,它启示今天诗人要写出无愧时代作品 ,诗人应深入火热生活中去 ;从汉乐诗 ,与《古诗十九首》风格迥异 ,而又被继承、发展来看 ,今天诗人应向民歌学习。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杜甫以后中唐古诗的重要作家。他的“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荐士诗》)及“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的名句,被人看为“韩孟诗派”的特征,也可作为艺术创作辩证统一的适例,对宋诗影响极大。韩愈诗的注本也比较多,今人钱仲联先生《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下文引诗即依此本,简称《集释》)博采众说,间附己见,是今天最实用又最易得的注本。依此书统计,昌黎诗不过414篇,古体多于近体,其中五古142首,七古78首。这和大历以后很多著名诗人以近体为主的诗集颇不相同。韩诗七古气势磅礴,久负盛名。《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一首,写  相似文献   

18.
重言是《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的特色,重言作为汉语词汇复音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古诗十九首》重言现象颇有特点,分析其特点与功能:《古诗十九首》中的重言既体现出它对《诗经》等民歌中营养的汲取,同时亦体现出其文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七言古诗在盛唐走向全面繁荣,其诗歌形式较之初唐有了很大发展。盛唐七古的体制呈现整体收缩趋势,内容节制收敛,章法精宕,句式与声律的运用有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注重骨力和气势,对七言古诗走向完善与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体诗由简趋繁,形成了不同诗体和风格的古诗,对各体诗的源起辨析的文章和著作很多,本文就各体起源的说法进行甄别,对各体起首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