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备课略谈     
要上好一堂课,必先认真备好课,新教师如此,老教师也是如此。郑板桥有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天挥写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教学同样有个生、熟、生的过程,新教师要做到“生书熟讲”,老教师要做到“熟书生备”,都需要在备课上面下大功夫。备课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6.
近日,重读郑燮的一首七言诗,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经验之谈,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艺术规律。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有一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过程。我想,世界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语文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事多年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吗?我们可否说“生——熟——生”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公式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我们的…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语文课就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相似文献   

8.
上个星期,我到江苏省兴化市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研讨活动,会后去郑板桥纪念馆看了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吸引了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虽然郑板桥讲的是绘画艺术,然而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和课程改革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记不得是什么人说的了,要“崇拜思考”。的确,做什么事都要经常反思。郑板桥之所以在画画上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善思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吧!你看“,日间挥写夜间思”,他不是盲目地画,而是在艺术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  相似文献   

9.
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相似文献   

10.
和自己同课异构,不是我执教公开课的特例,家常课中我有时也会如此做。23年语文教学生涯,从最初对专业的热情转向慢慢学会自觉地思考,尤其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更是让自己一路且行且思。这不禁使我想起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虽不及郑板桥画竹"日挥夜思"之精深,  相似文献   

11.
偶读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豁然开朗,解开了我近年来的困惑:一面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一面是教师普遍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语文味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艺术又一境——画到生时是熟时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画家郑板桥总结他画竹的经验,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  相似文献   

14.
何红 《内蒙古教育》2009,(20):31-32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韵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解开我从教11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课上抓了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15.
翻开《小学青年教师》,张庆老师对郑板桥的一首题花诗的点评让人耳目一新,也备受教育。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如张庆老师所言,这首诗所蕴涵的道理确实与当前课程改革有很多相通之处,细细琢磨,我归纳为6个字,即反思、追求、超越。反思大凡做教师的人都知道,面对日新月异的新课程,光埋头教书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静下心来反思,“行成于思毁于随”,不停反思,才能不断进步。10月19日学校安排我和金玉老师上两节新北区语文教学观摩课,接到这个通知是在9月30日,细算有3周的…  相似文献   

16.
潘莉萍 《江苏教育》2013,(16):25-27
<正>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1693年出生在江苏兴化,名燮,板桥是他的号,他是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因为他在所作的书画下款都题作“板桥郑燮”的字样,所以人们就称他为郑板桥。郑板桥爱竹,他称竹“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因此,他一生痴竹迷竹,对竹作诗,移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在郑板桥的眼中,竹子一枝一叶总关情,因而他的笔端留下了许多关于竹的佳作佳话。以至于人们一提到郑板桥就想到竹,一说起竹就自然要想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多画兰、竹、石。他以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常青,石万古不败,这正与他倔强不驯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忽视了精心地钻研教材,而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上的"亮点"——课件做得令人耳目一新,学生表演的环节排练得无懈可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得当,恰到好处地抓住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上充斥着"散乱的活跃",变得热闹过后只剩下一片茫然;曾几何时,我们的学生在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的观看,蜻蜒点水般地训练过后,回首课堂所学才发现自己对该掌握的知识却模糊不清…… 有首诗写得好:"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诗人郑板桥从自己的毕生探索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在于凸显事物的内在本质——精神,也就是画竹子必须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样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境界.那么,我想结合自己在《桥之思》一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画竹咏竹著名于世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在其一幅墨竹图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这段话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它是自然形态的竹,经过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几个阶段“变相”而成。画画如此,作文也如此。许多同学有个误解,以为作文要求写真实,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原封不动地写下来。其实,写进文章中的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