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4 毫秒
1.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与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是中国墨竹画历史上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作经验表述。前者体现了墨竹画技法程式尚不完备时期的绘画特征,后者则反映了技法程式高度完备条件下的画竹特点。中国人临摹学画的过程既是熟悉作画套路的过程,也是建立记忆表象的过程。记忆表象的笔墨化导致了创作意象的瞬间生成,而作画活动的程序化则削弱了画家对艺术构思依赖性。如此,画竹而"胸无成竹"才成为可能。本文试结合中国墨竹画的发展来分析文与可画竹与郑板桥画竹创作活动的异同,并由此论证表现技法程式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尤其是创作构思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4.
和自己同课异构,不是我执教公开课的特例,家常课中我有时也会如此做。23年语文教学生涯,从最初对专业的热情转向慢慢学会自觉地思考,尤其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更是让自己一路且行且思。这不禁使我想起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虽不及郑板桥画竹"日挥夜思"之精深,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6.
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相似文献   

7.
清代以画竹咏竹著名于世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在其一幅墨竹图上,题写了这样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艺术又一境——画到生时是熟时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相似文献   

10.
画家与画竹     
我国是竹的王国,植竹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少书画家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大量咏竹、画竹的佳作,为竹文化平添了艺术光彩. 宋代画家文同善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人尊称为墨竹绘画的鼻祖.据传,他曾在居处遍植竹林,经常以竹为伍,细心观察竹的不同形态及在晴晦雨雪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12.
偶读郑板桥的《题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细细揣摩,豁然开朗,解开了我近年来的困惑:一面是新课改背景下教改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一面是教师普遍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上,语文味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14.
示例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到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心目中很敬佩郑板桥.他是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在潍县署中的那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似文献   

16.
正画竹立竿,要求笔力刚健,参用篆书的中锋用笔,意在笔先,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行笔,每段两头似"蚕头""马蹄"形。整竿竹的上下段较短,中间稍长,并富有弹性。画竿用墨时,笔蘸墨汁和清水,掌握笔头的水分含量,落笔、铺毫、行笔,墨色匀停。段中圆润,一气呵成。在布多竿竹时,墨色要有前后浓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也如同作画,要抓重点、轻  相似文献   

18.
成竹在胸     
<正>【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享有"诗书画印"四绝的赞誉,其画竹题记更是饶有理趣,真率、深刻、独特地表达了他的宗法自然、务求创新的美学思想、创作体验、艺术手法.同时,题记语言清新、质朴,别有韵致,实属值得珍视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20.
邹霞 《考试周刊》2008,(22):227
绘画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这种"有形"、"有色",甚至于有"情节"的艺术活动中,幼儿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表现出来.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如在操作中,幼儿时而自言自语,时而眉飞色舞,似乎灵感在刹那间的交谈中就产生了.以往我们在关注、挖掘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创造潜能时更倾向于环境与技巧.而当幼儿的语言在画中蔓延时,我们不得不相信说"画"对于幼儿个性化创造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