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理论方法,对佤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文中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法则、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解读佤族丧葬习俗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归结出佤族丧葬习俗所承栽的伦理教化功能、调整社会关系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三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以人作为牺牲,在中外历史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佤族猎头习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的对食物的强烈渴求和形象类比思维所引发的头颅崇拜观念。血族复仇在佤族猎头习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浪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革除陈规陋习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丧葬习俗受一定的丧葬观念的影响。不同的丧葬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丧葬的形式和礼仪。不同的丧葬习俗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就有许多值得我们肯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5.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支系怒江勒墨人丧葬习俗仪式及其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勒墨人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勒墨人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勒墨人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丧葬风俗,指丧葬仪礼,民间俗称“办丧事”,是人生过程的最后一项仪礼。 一、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 丧葬风俗是以文化意识为其内在支撑的一套行为方式。有关丧葬的意识制约着丧葬活动的行为,意识观念的变化也制约着习俗的变异和发展。因此,探讨中国人传统的丧葬观,有助于深入揭示传统丧葬礼俗的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核,从而在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的文化框架中实施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丧葬观即有关死亡、安葬的观念,是与生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一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  相似文献   

7.
张勇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20-24,41
本文试图从零星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资料中理清黔东(贵州省铜仁地区)丧葬习俗的脉络,并对有关习俗进行论证。本文还试图简单分析黔东的丧葬习俗及其延续——家族祭祀中存在的祖先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8.
对死亡观念的认识成为许多民族丧葬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本文试就白族丧葬习俗中表现的死亡观作粗略探析,以求揭示白族丧葬习俗的特征及其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白族先民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民国肇始,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丧葬习俗是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的一种民俗,是了解社会变迁的窗口。民国时期山东地区的宗教信仰变化给丧葬习俗带来了新的变迁。丧葬习俗的变迁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研究丧葬习俗变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王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丧葬习俗是社会存在的切实反映。“裸葬论”为矫正奢靡风气而起,引发了巨大的历史震荡,反映出不同时期、持不同观念的人们对丧葬习俗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