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6月24日第二版《长话短说》专栏,刊载的一篇题为《救救“胡子”工程》的短文中说,四川天然气化工厂“建厂初期,调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如今学业荒废,丢了技术,当初的青壮年,如今有人双鬓挂雪,‘闲白了少年头’”。从文章的上下文  相似文献   

2.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3.
采写偶感     
用“心”去悟有人说,新闻稿件的“含金量”,在于作品有无立体感。所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是作者深入实地后产生的现场“音响”效果。而有了立体感,才容易调动起读者的感官,让人在读新闻中有一种美的享受。深入实地的感受,在于用“心”去悟。能否“悟”出其中的最佳“意境”,是作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有位诗人曾说过:“一个声音敲打着耳  相似文献   

4.
谢六逸曾经总结出编辑的三字口诀:忍、狠、等。他幽默地说,这是中国赌徒的三字诀,但也是编辑应当学会的本领。他解释说,所谓“忍”,就是拉稿不要怕碰钉子,暂时得自称为“百忍堂主”;所谓“狠”,就是在稿费上给以高报酬,算稿费时,不能小家子气;所谓“等”,有时编辑、记者索稿要到作家家中坐等,甚至住  相似文献   

5.
近来,一批所谓“导读”、“解读”、“快读”、“速读”类的“浅阅读”图书,如雨后春笋纷纷摆上书架。真如其广告语上说的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吗?  相似文献   

6.
周末在“‘越野’性的看法”一文里(见新闻业务1957年第七期),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所谓“新闻的二重性”。作者说:“新闻本身是没有阶级性,但是当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新闻报道就落入了‘阶级’的手中,成为阶级斗争主要武器之一。”接着作者就说:“因此,归纳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8.
"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中央媒体,60年来,中国新闻社始终坚持这"十六字箴言"般的传播方针,不曾改变"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8月31日,在中国新闻社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新闻文风改革暨‘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上,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提到这十六个字,依然掷地有声。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中央媒体,60年来,中国新闻社始终坚持这"十六字箴言"般的传播方针,不曾改变。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贺岁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释  陈强 《现代传播》2004,(1):114-117
关于贺岁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片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观点 ,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是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学专家胡克、《大众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蔡师勇以及北京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等人 ,这种观点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势。所谓“档期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 ,他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所谓“模糊说” ,…  相似文献   

10.
说说Money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1.
于南站在门外足足有半个钟头了,仍然鼓不起勇气叩门.尽管窗户上的灯光与映在浅花窗帘上的头影,都说明屋里的她并没有睡。邮局的老传达,还在等着他出去以后关大门呢.刚才进来的时候,传达老头认出了是他,核桃皮似的脸立刻布上一层疑云:“找王丽萍?怎么又是这么晚?”指着闹钟说:“喏,十一点半了,长话短说,快去快回啊!”是呀,昨晚也是这般时辰,他惶急地闯进邮局大院,找丽萍追回了那封寄给省报的稿件。深更半夜接连来找一个俏闺女,不明原委的老传达,自  相似文献   

12.
沧浪之水何时清——坚守出版理想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有所谓“大煞风景”之说,诸如“焚琴煮鹤”、“刀劈杨柳”、‘情泉濯足”、“花间喝道”,等等。雅事不可俗做,自古以来崇尚修心养性的文化人,最忌用鄙俗举止玷污了斯文。宁说“阿堵物”,不可说“钱”;宁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可老子天下第一;宁可“吟向秋风白发生”,不可“为赋新词强说愁”。否则,便是俗。  相似文献   

13.
一、经部 按照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体系,经部冠四部之首。 (一)“经”由书籍通称到专指儒家经典 “经”本是书籍通称 “经”字,其初文为“巠”,本义是“经纬”。甲骨文中未见,始见于西周金文,已具“巠”、”经”二形,义为“经营”。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经”字才有了“经典”的意义。《国语·吴语》有“挟经秉桴”之语,韦昭注:“经,兵书也。”这是用“经”字指称典籍的最早记载。先秦诸子中,用“经”指称各家之书者不乏其例。《墨子》有《经》上、下篇,又有《经说》上、下篇,《韩非子》的《内储说》与《外储说》,在叙述上分“经”、“说”两部分,论点为“经”,例释为“说”,以阐述法治思想。这是法家典籍。可知,当时以“经”名书,并非专指儒家典籍,而是书籍的通称。战国时期的所谓“经”,是指提纲挈领的文字,由于它语义重要而文字简略,所以需要有所谓“说”对其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儒家经典垄断“经”的称号 凡书皆  相似文献   

14.
“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震惊国人和世界。一出愚昧至极的闹剧,发人深省。 面对被烧焦重残的所谓“法轮大法弟子”,电视解说中有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生命对‘法轮功’人员失去了意义,李洪志成了主宰他们的一切。” 那么,这一切形成的轨迹和过程中,与我们出版业的出版行为有何干系?当然有。那个12岁的小姑娘不是说她的所谓“圆满升天”、所谓“肉身”“元神”的荒唐认  相似文献   

15.
人们谈到新闻宣传,常常会想到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提出的名言: 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东内哄”。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16.
盘点2022     
《中国记者》2023,(1):40-41
<正>我在现场新华社高访报道团置身大国外交最前沿,有幸成为中国元首外交世界魅力的见证者、感悟者,成为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壮阔实践的记录者、宣介者。——新华社高访报道团时代的大潮由一朵朵翻滚的浪花汇聚,厚重的历史因一个个鲜活的瞬间丰满。——翟健岚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系列报道中,我们努力秉持“官话民说、中话西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十六字“中新风格”,力争在新时代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范思忆随着中国空间站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报道也呈现出高密度、常态化特点。——李国利黄一宸  相似文献   

17.
说说Money     
李风  铁猊 《出版参考》2006,(11):17-17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所谓“海采”,其实是我们电视节目制作人内部的叫法,一般在屏幕上新闻主播会正儿八经地把它说成“特别调查节目”。说白了就是发布话题,然后用采访的方式去采集各种人群海量的回答,所以叫它“海采”。不过更多的人还是习惯叫它“街采”。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1998,(5)
建立调研基地,是记者深入调查研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信息说”、“时效说”、“综合说”、“便利说”等为调研过时论提供理论依据的说法,最大的错误在于强调新闻采访的某些时代  相似文献   

20.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坭?”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溉影提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