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真实的本源是事实。早在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创办《政治周报》时,在“发刊理由”中写道: 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是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敌人说:“广州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相似文献   

2.
打假正风     
抓作风,改文风,这个题目抓到了痒处。当前,文风不正有种种表现。我认为其中为祸最烈、影响最坏的莫过于一个“假”字。从打假入手,揭露假新闻的表现,历数假新闻的危害,追根溯源,辨症施治,必将从根本上使作风正而文风淳。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毛泽东早年说过:“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请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的民主主义革命和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形成了一整套新闻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宝库。 毛泽东在新闻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了新闻报道“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和“请看事实”的基本思想。他要求根据事实真实地进行报道,并规定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  相似文献   

4.
有位朋友看了这个标题后,摇摇头说:“太浅薄了吧?”我却觉得这是办报当中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且请看事实:有位同志花了好多业余时间,写了篇稿子寄给某报社。文章登出后四个月不见寄稿费来。托人问是否邮寄有误?亲手处理此稿的负责人却说:“什么稿子呀?查查看吧!”又过了半年,仍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5.
有位朋友看了这个标题后,摇摇头说:“太浅薄了吧?”我却觉得这是办报当中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且请看事实: 有位同志花了好多业余时间,写了篇稿子寄给某报社。文章登出后四个月不见寄稿费来。托人问是否邮寄有误?亲手处理此稿的负责人却说:“什么稿子呀?查查看吧!”又过了半年,仍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6.
“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可是又有区别。“有”通常有两种意思:“我有一本书”,这个“有”表示“领属关系”,(书“属于”我,我“领有”书);“有这么一个人”,“这种情况是有的”,这两句里的“有”表示客观存在,不表示领属关系。表示领属关系的“有”不能换成“存在”,“我有一本书”,不能说:“我存在一本书”,“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不能说“中国存在着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说“存在”跟“有”的意思相近,是指“有”的后一种意思说的。请看下面一段话: (1)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但存在着强大民族敌人。而且存在着强大的实际上帮助民族敌人的国内反动势力,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不但已经有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高的觉悟程度,而且有了强大的中国解放区和日益高涨着的全国性的民主运动。(《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7.
报纸上有不少新闻,常用套话来代替事实。请看: “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赞扬”; “出现了令人喜悦的新局面”; “深受群众欢迎”; 如此等等。这些新闻都是表扬好人好事,想鼓舞人心的。可是,读者看了,除了有“隔靴搔痒”之感以外,能受到什么真正的鼓舞呢?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事实最有说服力,这在新闻战线上可说是“家喻户晓”了。只有那种最蹩脚的宣传家,才用那些现成的套话去代替生动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9.
有位编辑同仁问我:要是叫你去打仗,你是希望做个快枪手好呢,还是做个准枪手?我问:何谓快枪手?何谓准枪手?他便解释说,就像打敌人,快枪手是指不经瞄准,“啪”就打出去,不管是死是活,反正敌人是被打着了;而准枪手呢,则指经瞄准,“啪”一枪打中要害,敌人便被打死了。我略一迟疑,说:当然要做快枪手啦,一枪一个多痛快。“那么,比如我们写新闻作品又如何?”我说:同理。话虽这样说,但过后仔细一考虑,这样回答未免有失偏颇。我们  相似文献   

10.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11.
假冒伪劣,如今已不再是经济领域的“专利”,不信请看事实: 1991年,某省报界评好新闻,一个乡镇通讯员写的关于几位农民被聘为科技副乡长的报道获一等奖。谁料,这篇稿子竟然撤下弥天大谎——这几位农民仅仅是享受副乡长级别的工资待遇,至于被聘为副乡长实属子虚乌有。有的读者十分感慨地说:“撒谎搞件获  相似文献   

12.
山水 《新闻前哨》2011,(4):96-96
请看两则有语病的标题: 1.《政府自戴“紧箍咒”》,说的是保康县推进依法科学决策,他们认为依法决策就是一个紧箍咒。而这个紧箍咒必须由政府自己给自己戴上。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短,短了,才能发得多、发得快,及时地、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新鲜事实。请看《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篇短新闻: 莫斯科出现手纸荒[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一月三十一日电]莫斯科居民又碰到另一种短缺:没有一处地方可找到厕纸。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说出现短缺”。存有厕纸的廖廖可数商店,挤满人群。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纸尿片充厕纸,但这些东西同时也用完了”。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这位记者仅用百来字的短文,就报道了苏联的物资短缺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巴山“玉米王”》是一篇人物通讯。它通过在海拔1100米的四川省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创造玉米高产奇迹的事实 ,来反映57岁的高级农艺师李焕然的先进事迹。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其写作的基本方法 ,也应运用事实说话 ,即用人物本身的富有特色的具体事实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巴山“玉米王”》的写作特点正在于此。请看通讯回答人们为什么称李焕然为“巴山玉米王” ,李焕然为什么要在高山创玉米高产纪录、他是怎样创玉米高产纪录的等问题 ,几乎全用事实说话。它说 :李焕然“在海拔1100米的宣汉县峰城乡犀牛村…  相似文献   

15.
当我写下“消息要叙述事实”这个标题时,自己都感到在说一句没有意思的话,因为这不论对消息的作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常识.但是看看我们的一些报纸,这句话还不得不反复说,因为没有具体事实的“消息”俯拾皆是,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一些机关报,用抽象的政治报告话语编织消息已经成为常态,感觉不到是个问题.鉴于现在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河南日报请我去讲讲,我提前看了几份报纸,这里随手拿一篇头版的消息做例子,分析一下这类消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去年10月16日,广西日报报道:“在灵川县公平乡岩山村,最近发现一座新的秀丽奇特的象山。”随后,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作了同样的报道。这座象山,真如上述几家单位说的那样,是“最近”“发现”的吗?请看事实吧。早在197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桂林山水》《青狮湖》一节中,就用非常清楚的语言写道:“公平湖则是另一番景色。这里湖面广阔,气势雄伟,东面有高  相似文献   

17.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新闻出版理论和经验,内容十分丰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仅就个人学习韬奋著作时的感受,简介他在经营工作方面所坚守的几条原则。一条铁则: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 1936年6月,韬奋在香港《生活日报》时,“广东王”陈济棠派一位P先生赴港请他到广州谈“抗战问题”。那位P先生说:“陈老总觉得文人生活艰苦,如果你同意的话,他想送给你3000元,聊表微意。”韬奋当即谢绝说:“我办报办刊物,向来以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为铁则。”  相似文献   

18.
20年前. 大学毕业前夕.我和同班学友A、B、C、D,5人,各掏5元钱,筹备了一个简易的谢师宴会. 举杯之际,我们请王教授作临别赠言. “各位同学毕业后一定很忙,”王教授一一打量着我们,说:“参加了工作,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看书,我期望各位至少一年看一本好书.”“一年看一本书?!”我们互相望望,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东西南北中,赚钱到广东”。广东人是不是只认钱?广东人的精神风貌怎样?广州的市风和文化环境如何?图书有没有销路?这,一直为内地人所困惑。广州书市吸引着众多的出版社,不仅因为广东毗邻港澳,改革开放先行一步,更在于这些困惑也驱使各地出版工作者都愿实地  相似文献   

20.
消息中没有任何细节描写,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习时,我到某电台新闻部请教关于消息细节写作方面的问题,一位颇有才干的编辑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们这里一般不注意消息细节。”事实正是这样,在我们目前的报纸广播中,存在大量缺乏生动细节的消息。请看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