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否定式思维方式与《老子》“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思想中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思辩途径,否定式思维方式在《老子》一书中起到了建构哲学体系、丰富古典思维理路的作用。以此为立论基础.我们重新评价了《老子》“三论”。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传世著述不多,但影响巨大且深远。当前在史学界中,对他“绝圣弃智”的提法持否定态度,认为老子是“历史无用论者的祖师爷”。笔者认为:实际上老子是明确赞成“圣”、“智”与积极肯定历史继承的;他所讲的“绝圣弃智”是对统治阶级主张与没落文化的批判;从中体现出了这位文化先贤思想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3.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可以说,世界各个文明大国。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创新。从老子的管理思想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者从二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老子》首章:第一个“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意指世界的本体和本源、根本规律和根本法则;第二个“道”不是言说之意,而是第一个“道”字的动词化,即体悟、发现和遵循;第三个“道”和第一个“道”的意思一样,但不是老子所要阐述的核心概念;前两个“常”并非永恒之意,而是一般的、通常的;后两个“常”也是通常之意;“玄”,一般都理解为“幽深”,但这里更应该指“微妙”之意和“否定”之法。  相似文献   

5.
老子以其用柔守弱、无为不争的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翻开《道德经》五千言,几乎让人觉得,《老子》一书就是为了阐述其柔退不争的处世思想而作的。但是,对于老子这种思想的来源,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老子是在仔细观察和研究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某些规律的基础上,悟出了柔弱可以胜刚强的道理,他对于客观事物“直观的认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对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 )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代表作《老子》流传于世。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 ,《老子》属当今世界以各种文字刊行量最大的书 ,其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也可以说 ,世界各个文明大国 ,无不从《老子》中吸取了许多的治国思想。《老子》综合了哲学、社会学等多种领域的科学 ,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知人善任”、“柔弱胜强”等思想不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 ,而且对现代学校管理来说极具借鉴作用。我们要实现学校管理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认为要治理春秋末年混乱的社会状态,必须实行“无为而治”的 方针,以此对抗儒家“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他赋予“道”、“无为”新 的含义,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老子治国韬略的重点在于教 育统治阶级本身,约束统治阶级,提高其自身的素质。“无为而治”是 老子思想中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老子的思想有两重性,他的“小国寡民”主张引导人们逃避现 实、放弃斗争,这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但老子仍不失为伟大的杰出 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代表他思想的有现存《老子》一书,通常又称《道德经》。《道德经》以“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由于老子的“道”对后世哲学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要位置。然而老子“道”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历来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坛。有的认为它属于唯物主义,有的则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更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即唯物唯心两者兼有的矛盾范畴。本文也来探求老子“道”的哲学性质,但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尊重历史,即不仅要从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哲学史上,辩证法形成最有影响的两大系统:一是儒家学派的尚刚、主动、贵有,开创于《周易》;一是道家学派的尚柔、主静、贵无,开创于《老子》。这两大学派的哲学思想从明(儒家)暗(道)两个方面影响着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渗透到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各个领域。 老子由于是代表了“小国寡民”的思想意识,他反对剥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  相似文献   

11.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2.
一些学者认为“无为”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基本精神是保障事物的自然发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无不为”有机统 一。“无为”思想从政治、功利、美善和生态不同层面充分展示了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于道家思想的研究历来只侧重庄子,认为庄子的哲学即美学,而对老子的思想则缺乏深入全面的评价,或认为老子的著作只是“兵书”,将其与孙子、韩非归于一类;或认为老子有消极厌世的倾向,是反动思想的代表;更有人认为《道德经》专讲政治上的阴谋权术……如此等等,后人对老子的研究异义极多,老子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和美学史上的一个谜。实际上,老子一生的著作只是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但它却为道家学说奠定了全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创建了校完整的宇宙哲学体系。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哲学史上的突破,是与他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密切不可分的。他的思维方法可称之为辩证否定式思维方法,强调从否定的方面,从事物的反面来看待问题,强调对立面的依存与转化,从而提出了“道生万物”即从无生有的宇宙生成论学说。这种思维方法直至今天,对于我们克服思想的片面性、思维的僵化,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子关于美的论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美的最初探索。有人根据《老子》末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句认为老子是“美”的否定者。其实,老子并不反对美,他认为美的东西是无为的、自然的;美和恶是相反相成的,美有功利价值;他的美学思想开启了重自然、朴拙的美学传统,给我国后来的美学发展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史上,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的《论语》两部“圣经”并称于世;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的思想与基督一样博大精深,彪炳东西。因此对老子的研究,意义重大。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作传的人,他的《史记·老子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老子生平的重要的基本史料。但是这篇《老子传》仅有四百多字,语焉不详,以致两千多年来聚讼纷纭,且不说对老子其人、其书,就是对老子的出生地,也是众说不一。为弄清老子的生地问题,我们经过两年多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思想是博大、深邃的。《老子》关于教育的论述也是发人深省的。其中“不言之教”可以理解为一种隐性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体系可以包括“道法自然”的教育规律;“起于累土”的教学原则;“无弃人”的师生关系;“以身观身”的自我检测。这四方面对于我们在教育中按规律办事、教学循序渐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关注细节,及时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思想的育人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是春秋末年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但又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本体论的伟大哲学家。在现实斗争的深刻影响下,他的宇宙观突破了他的政治观的局限,产生了一些可贵的民本思想。一、承认民的地位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39章,以下引《老子》只注章名)这就是说,下贱之民,是在上的统治阶级之本,民为君之本,是国家的基础。老子这一思想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的。历史发展到春秋,奴隶制开始解体,天子的权利逐步下移。王室衰微,公室施政;或公室衰微,大夫专政,斗争出现了尖锐而复杂的局  相似文献   

19.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杰出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代表著作《爱弥尔》一书中。他提出以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反对在教育上以统治阶级利益去规范人、以神的意志去压制人、或者借自然的规  相似文献   

20.
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是汉文帝,汉文帝能够当上皇帝,是老子“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生动例证。他善用老子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日慈、日俭、日不敢为天下先(不要主动去生事)。”汉文帝终其一生深信黄老哲学,推崇“无为而治”,践行了老子这三件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