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4月上旬,“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亮相”,并显示了其进一步蓬勃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报业市场空前繁荣。前些年,我国各省市的省级党委机关报都陆续创办了第一份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晚报(都市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报业市场的迅速扩展,新的办报空间继续被发现,全国大部分省级党委机关报又纷纷创办了第二份仍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早报(…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4,(18):65-68
以互联网、手机和Ipad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兴盛了十几年的市民报纸带来巨大的冲击。从《濮阳早报》的读者调查报告来看,近几年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新媒体的介入直接抢占了市民报纸在受众闲暇时间里的位置,《濮阳早报》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本文在分析《濮阳早报》现状基础上,指出市民报纸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呼吁从构建城市文化认同的维度,通过内容专业化的方式来挽救市民报纸的生存空间,提供可能的对策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早报午出”、“当天新闻当天看”——《天府早报》(以下简称《早报》)的这一改版口号,不仅道出了《早报》改版的内容,而且说明了其改革的实质——亮出与成都市内其他三家市民报或都市报不一样的出报方式,以午后出报来抢占下午及晚上的阅读市场,并以当天的新闻资讯来满足读者对新闻时效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饱和的综合性市民报市场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我国的传媒市场硝烟四起,先是周末版和扩版,你争我夺,都要抢占受众市场;接着是各大城市争夺市民市场的竞争。各省级党报与省会城市党报同在一个大城市,前者的市民读者市场实际上被架空,于是创造出一类以全省城市市民为对象的"都市报",当然主要是在省会城市与该市的市民报纸展开竞争。既然这类报纸的风格和内容有市场,于是同类报纸在各大城市竟相出现。在北京市,中  相似文献   

5.
董林 《新闻记者》2000,(2):53-54
1999年12月10日,《城市早报》出版了104版的“世纪珍藏版·回望20世纪”,在 郑州及河南全省的报业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是河南报业有史以来出版的第一份超过百版的报纸,无论是报道形式还是报纸形态,都让人耳目一新。 《城市早报》尽管被称作“河南报业的一匹黑马”,但它毕竟还只是一份新报纸,从1999年4月9日创刊到1999年12月初,总共才有8个月历史。8个月来,《城市早报》一直在寻求自己的最佳生存和发展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读者制造一个“兴奋点”,以扩大报纸的影响。从创刊之初的“我省第…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发展竞争,地方性日报(都市报)的市场格局已无悬念。但除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外,多数城市的周报市场还有待深度开掘:一方面受众需要接触多渠道的资讯,另一方面,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要比进入日报市场的门槛低得多。从2004年起,杭州就诞生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服务类周报《城市新报》。由此,周报市场的竞争拉开序幕。不久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今日早报》创办面向社区发行的《城市假日》。  相似文献   

7.
在报业环境当中,坚守市场环境,我觉得有几种模式供我们参考.一个是三峡模式,还有海峡模式和铁岭模式.海峡早报,它作为省级的媒体,在厦门办的市民报纸,吸纳了社会的资金,实现了股份制的改造.铁岭模式,还有半岛模式,就是山东大众日报的都市报,是由省城直接在青岛非省会城市进行经营投资的强大的品牌媒体.  相似文献   

8.
一、新兴都市报的冲击波世纪之交,中国报业市场又涌起了一股新的浪潮———都市报热。各地风起云涌的都市报,打破了原本的市场格局,成为报界的一股新锐力量。在一个城市不能拥有两份晚报的条件下,一批以都市报、早报、晨报、快报、生活报、时报甚至商报等冠名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以城市为依托,以市民为对象,以市场为导向,发动猛烈攻势,快速抢占市场。新兴都市报不满足于传统晚报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而是急风暴雨式地争夺读者的“眼球”。因此,新兴都市报都十分重视策划,抓住热点问题,不惜版面,…  相似文献   

9.
田梅 《传媒观察》2005,(7):30-3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都市市民为核心、主要从市民需求和都市生活本身挖掘信息来源的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城市报纸零售和广告市场的重要力量。都市报的发展之路充满变革,从内容定位看,现今有两种模式比较流行:一是单一大众定位,即通过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主要需求提升发行量,“实用新闻”、“民生新闻”均是这类定位思路的代表;二是多个细分市场定位,也就是报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细分群体提供专门化的内容,通过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要间接地实现发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
我注意到今天到会的很多晨报、早报都是来自各地的大的报业集团。他们在当地有着相当的舆论引导能力,在当地报纸的消费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这说明我们的晨报、早报不仅在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在政府和群众的沟通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又能够满足和引导读者的消费需求,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帮手,在各地的报业市场上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晨报、早报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东南早报》是福建泉州晚报社创办的子报,2000年8月15日正式创刊。《东南早报》以"打造闽南主流生活报"为目标,以"服务、鲜活、负责任"为办报宗旨,扎根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主要城市,辐射全省,影响全国,是闽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市民生活报。历经10多年努力,《东南早报》逐步  相似文献   

12.
又有一家发行量颇大的晚报将改晚报为早报。从这家位于长三角地区南翼的城市晚报传来的消息表明,这家有着17年历史且广告效益在全国同类报纸中名列前茅的晚报,将脱胎换骨,成为一张早报。尽管目前,他们对是否放弃下午市场还有些争议,并在积极筹措下午版的运行,但业内人士分析,放弃下午市场只是早晚之间的事。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今年元旦创刊的《经济早报》(江苏)从第六期起就辟有“批评早报”栏目,陆续刊发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此举值得称道! “批评早报”栏目所占版面不大,每次却登有四五位读者的三言两语。从办报宗旨及其个性体现的程度谈到版面的信息量、区域的报道面,从具体栏目的可读性谈到以文字辅助说明图表的大众化,还谈到广告的比重、报徽的漏登以及明显的文字差错等,言简意明,热忱满腔。对于读者  相似文献   

14.
今日早报最近两年来在读者服务和经营上面做了一些探索,我们在读者当中建了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跟原有的数据库有一点不一样,有一点拓展。原有的数据库是读者的地址、姓名和电话,我们从2007年开始推行读者数据库建设的时候,把电话基本上改为手机号码,短信的沟通会骚扰小一点。最大的变化是我们还掌握了读者的身份证号码,这是很多报社不容易做到的,我们连续两年把这个数据库建下来了,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我们掌握了读者的消费需求,我们通过创建房产、汽车、装修、家电等八大俱乐部,以适应市场的多元需求和读者的多元需求。  相似文献   

15.
报业市场的竞争从来没有今天如此激烈。即使在报业市场发展并不充分的格局下,每一个省会城市都会有几张定位相似、市场相同的综合性日报——无论它叫都市报或晚报、晨报、快报、早报。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刺激着中国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报业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率下则拼命争夺着读者、争夺着广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论的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而区别于以各级党政干部为读者对象的机关报。在成都市,都市报纸就有七家,它们在同一发展空间中较量,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也因而全国闻名。 都市报纸以反映都市变动,服务市民生活见长,都市新闻、服务性和娱乐性是它的强项;在市民日常生活之外的影响力是它的弱项。新闻史上有条规律,一张综合性报纸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站稳脚跟后,它总要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它甚至不得不这样做,为了竞争,为了发展,为了适应阅读品位日渐提…  相似文献   

17.
晚报专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联系读者面广,适应了多层次的读者需求,为报纸走向市场走向读者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晚报专刊要想保持长足发展的势头,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合理布局: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我们在设置专刊时要力求全方位地覆盖市民生活,努力为市民提供精心周到的专门服务。尤其是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其最本质的两大特征,要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读者所喜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一些采编者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很少考虑城市读者的感受,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新闻的聚焦点仍停留在典型宣传、工作成就等技术层面上,很少有市民喜闻乐见的农业  相似文献   

19.
2000年10月20~22日,“2000·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召开,1700多位代表、170多家海内外媒体、540多名记者齐聚成都。论坛已落下帷幕,回顾其间的新闻大战,分析都市报纸如何报道国际盛会,或许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所谓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普通市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周洋  陆阳 《新闻战线》2012,(4):100-101
武汉晚报官方微博作为与读者互动的主要载体,从"微行动"、"微视角"入手,着眼市民身边的变化,让读者和网民参与,将触角延伸得更广,更能表现"文明"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发芽开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