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彝族是中华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西南民族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少数民族。四川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大小凉山彝族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特的彝族民风民俗也体现出其价值。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民风民俗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多年来形成的婚姻习俗中的高额彩礼、厚葬铺张浪费、频繁的人情礼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凉山彝族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因此,研究凉山彝族婚丧嫁娶消费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推进凉山彝族脱贫攻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在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心区域”的汉族地区,社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汉族家庭在物质、精神、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步,那么作为少数民族的彝族他们的家庭是否也发生了相同变化呢?本文在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凉山彝族家庭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凉山彝族家庭的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并简要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旨在对凉山彝族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凉山彝旅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大渡河与金沙江之间。全州十四县,昭觉等十一县位于黄茅埂以西,称大凉山地区,以东是雷波等三县所在的小凉山地区。整个面积约35,000余平方公里,人口据1956年3月统计,约96万人,其中彝族近69万,汉族36万余人(主要住在边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1956年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还保留着奴隶制度。下面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面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随着凉山彝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可以把凉山彝族社会分为三个不同地理空间对应下的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教育发展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实施的凉山彝族地区教育发展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凉山彝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实施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是凉山彝族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凉山彝族的生活条件和过去相比是提高了不少,但是要完全脱贫和走向小康之路还需要改变一些盲目的消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彝族传统习俗不断演化,这些传统习俗的变化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彝族地区生活质量。特别是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各种人情消费的变迁让人担忧,从凉山彝族地区当前的人情消费现状进行阐述,以揭示诸多的人情消费出现和变迁对目前凉山彝族同胞们自身生活和扶贫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地区在1956年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过渡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政治、经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凉山彝族习惯法对凉山彝族现实社会生活仍存诸多影响。1956年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等级制度、家支紧密相连,严格维护着等级秩序、奴隶主的财产权利及家支组织,体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对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习惯法有所认知,一方面可以了解现今少数民族群体内部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和基础,积极去保留符合时代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习惯法;另一方面又可以为国家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进行有益地变通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凉山彝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薄弱 ,既有历史原因 ,又有现实原因。本文主要分析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的几个影响因素 ,并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力求弄清凉山彝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8.
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说中间"是凉山彝族的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它适合于凉山彝族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彝族当事人的习惯;二是调解人物"德古"本身的魅力;三是乡土社会的影响;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第一个。"说中间"这种纠纷解决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在社会监督之下进行,程序公正;依彝族习惯法调解,以"搁得平"为原则;"一审终审",效率高,易执行;彝族当事人自愿付调解费等。"说中间"这种民间纠纷解决模式对于加强法制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凉山彝族地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明显大于城市地区,出现这个问题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凉山彝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正确。调查结果显示,凉山彝族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预习、课堂、练习、方法以及认知的习惯上存在明显的问题。文章结合凉山彝族地区背景原因以及普遍原因分析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阐述和分析了当今凉山彝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认为当今凉山彝族人正处在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现实环境里,提出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中受教育主体的彝族青少年学生的教育需求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彝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技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是西部民族体育的一大宝贵遗产.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研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研究,向世人展示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分布及传承,了解凉山民族传统体育主要项目、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剖析其经济文化价值,旨在保护和传承凉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凉山是彝族最为聚居的地方,凉山本土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以火葬为主。居住在都市的凉山彝族即“都市凉山彝族”虽传承了凉山本土彝族的丧葬习俗,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凉山本土彝族和“都市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进行比较研究,是全面认识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麒 《重庆师专学报》2011,(5):58-60,74
凉山彝族民间调解制度受习惯法影响,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调解制度。文章对该制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在凉山彝族民间调解的现状基础上,提出整合民间纠纷调解资源,推行多元化调解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最后对进一步完善彝族民间调解与人民调解调适、建立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凉山是彝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得这一地区的彝族文化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形成并传承着其独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凉山彝族特有的家支文化与德古解决纠纷机制为彝族地区社会治理产生了一些正负面的影响,在新时期彝族地区社会稳定中也受到一些冲击。因此,应该要探寻一些时代性与民族性相一致的治理对策,以促进该地区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族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舞蹈动作以模仿劳动时的动作为主,其形式丰富多彩。凉山彝族舞蹈是对当地地域特征的充分展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经历了坎坷和艰辛,促进了凉山彝族舞蹈的嬗变,促进了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是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具体体现,展现出了凉山彝族舞蹈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一个具有强烈区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了传统与现代的割裂,从文化权力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层面来看,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族传统社会的内卷化与其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紧密相关,同时现代性转型中文化权力主体的置换加速了其传统社会的解构,传统和现代脱节甚至对立,各种外来权力话语体系的冲击,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断裂,社会结构瓦解文化认同多元泛化,从传统的主体性、主导性族群蜕变为现代性语境中的边缘群体,致使当地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阻力增大,过程缓慢,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彝族头饰是传承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它们保留了彝族文化传统特色,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本文旨在对凉山彝族传统头饰造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意图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符号于现代帽饰头饰的设计造型中去,以全新的方式来拓展保留凉山彝族传统头饰文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实施彝汉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凉山彝族双语教育个案的分析,不仅对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而且对21世纪世界各国处于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如何一方面保留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一方面又能够溶入现代化主流社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地区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缺乏终身教育观念,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局外人;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上存在应试教育的满堂灌现象;在选择远程教育内容上缺失少数民族文化;在远程教育培训上存在着质量水平不高、流于形式等现象。本文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征和教育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彝族地区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观念进行阐释并提出了更新观念、融入民族文化、加大投资、自力更生等改善彝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