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元代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的民族地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虽然带有中原文化的特征,但由于对其世代生息的故土家园有着浓厚的情感,因而在创作中不仅写下了一些富有鲜明的民族、地方色彩的作品,而且其作品蕴涵着一种浓厚而独特的民族地域情结。  相似文献   

2.
关纪新与戈朝金合著的<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一部很有分量的著述,它对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的身份界定、少数民族作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双语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批判意识与多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深入探讨.以当下视野重新审视并延展其理论思考,对于强化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建构的持续性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国内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民族文化之间的大撞击、大交融,在文学上必然出现新的文学样式。散曲,这一新兴的诗歌和乐曲,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汲取“里巷之曲”和“胡夷之曲”的养分,破土而出,在元代发展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学的殿堂。它与稍后兴起的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元曲,在文学史上异彩夺目。就散曲创作而言,兄弟民族作家也不乏其人。据隋树森先生《金元散曲》辑录,有姓名可考的作家共212人,其中少数民族作家22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另外,《录鬼簿》及《录鬼簿续编》还载有十余位少数民族散曲家姓名(惜其作品今已无存)。可见,元散曲的形成、发展,兄弟民族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考虑,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手稿、创作理论、文化背景进行研究,对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源和遗产进行收集和珍藏,这对于今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积累,以及从多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元代少数民族作家大都出身于游牧民族,很多长期生活于北方,他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草原文化的沃土里.尽管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有吸收与融合,但其创作也依然是依托于厚积的民族文化传统,依然弥漫出草原文化的浓郁气息.他们的诗歌充满草原文化阳刚豪放、自然和谐、开拓进取、积极乐观、多元包容、鲜活灵动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三少民族作家的创作中映现着文化忧思,具体表现为俗信遗失忧虑、民族形象焦虑和文化传承忧思.其文化忧思的产生与各自民族的文化境遇有关,更与三少民族作家所具有的双重价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文章创作有显著影响和意义。它推动某些文体的产生和发展成熟,强化古代文章的实用性,促使复古与创新相互排拒而又补充的运行机制的形成,打造骈散文的审美品格和基本风貌。古代少数民族学者、作家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建树,也从特定侧面折射出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骈散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件关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又将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其特色,还是放弃特色追求全面发展经济的归路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选择一种最优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民族文化研究所我们原本是哲学教研室,从1980年开始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哲学与文化,后来逐步确定从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与文化学的交叉关系中来研究哲学,建立哲学与民族文化学科。我们认为,哲学与民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业的生命力,失去文化的要素,民族旅游业将会丧失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幅度的增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使之达到相互构建、彼此促进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地区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文化焦虑"对于新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关系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生态平衡、文化多样性的维持,还关系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科学推进。研究以焦虑、文化焦虑、民族文化焦虑的相关问题与关系为视角,多方位、多角度辨析文化焦虑产生的缘由及其对双语教育产生的影响,试图挖掘、厘清影响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以期为排解障碍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12.
多途径教育:西南少数民族自由选择民族文化之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多样、多边交融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但随着全球化的冲击,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已岌岌可危。每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存发展都只能是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群根据自身的际遇来选择,这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综合素质提出要求。西南少数民族自由选择民族文化必须通过师资培养、职业教育、乡土教育、双语教育、非学校教育等多途径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本民族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人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文化的观点论述了民族数学文化的概念、表现及其与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关系;并提出了从文化的观点研究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传播学及其理论研究是对于民族群体承载并传递民族文化信息、物质的传播行为、相互交往行为活动规律的理论建构,也是创建中国特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对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初识、传播行为、传播介质的研究.同时研究这些介质本身保留的民族文化.创建民族文化传播学,同西方大众传播学的规律性研究不同,它更加关注对于民族生活化传播行为的研究,并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视角进行传播内容的文化分析,以沟通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录与传承方式。随着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这就要求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下,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少数民族历史档案进行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依赖于民族群体自发的教育活动,例如民族节日、民族习俗、民族宗教活动等。这种原生态的、内生的教育活动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少数民族儿童适应了本地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只依靠少数民族自发地传承活动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来完成。当前,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民族学校是少数民族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本文主要探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学校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民族社会化、民族认同、文化取向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关系路径,采用民族社会化经历问卷、民族认同量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量表(中文版)和多元幸福感问卷对96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认同、文化取向在民族社会化不同维度与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之间具有不同作用机制,其中介关系与文化取向的集体主义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密切关联。民族社会化对幸福感的影响,除促使不信任为负向,文化社会化、促进和睦、偏见准备和接触他族均为正向。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女性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着不懈的精神探索,不断思考并建构着属于自己的民族身份。她们关注女性自身,致力于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对民族、家族与性别的关注与个人生命体验胶合在一起,并自觉地将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相结合,实现了民族身份与性别表述的建构与交融。满族女作家叶广芩的小说创作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