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日两国很久以前就交流频繁。在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被传到日本,大和民族从此开始学会了书写。到了近代以后,汉语词汇反过来从日本输入中国,形成了现代汉语,并得到了很大发展。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给两国语言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了解汉语词汇在中日两国间的输入与输出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中日两国长期交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日本吸收了中国的汉字,对日语的语言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近代,汉字从日本又反输出中国。语言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流,折射出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着一定的背景和原因。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词的原因、外来词的来源、吸收方式等,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3.
法律词汇是构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法律语言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法律词汇的对象性和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法律文化上的差异性,使得中英法律的翻译不可避免出现了法律词汇缺项(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本文在探讨这一现象的同时,对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华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其中较全面地收录了有关早期中国法律的各类中文词汇及其译文。《华英字典》对法律词汇和概念的呈现与解读为早期中西法律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碰撞营造了必要的环境,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对中国法律的曲解与误读。字典中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扭曲和失真一方面是由于编译者中文能力的客观限制,属于无意的误读,另一方面是译者受西方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操纵所致,是一种蓄意的改写,它们均会造成法律文化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不利于中国法律文化“走出去”。因此,在大力推动中国法律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由西人译介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典籍及相关著作的时代价值应得到重新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最先现代化的领域是语言,在20世纪初就基本形成。而近代中国新词汇的形成发展,受到日本翻译西方书籍创译的汉字词汇的影响。日本语言在明末清初也受到中国翻译西学词汇的影响。从17世纪开始,中日都开始与西方接触,在以后的各个时期,特别是进入19世纪后,日本向西方学习优于中国,造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留日学生大量翻译日本书籍,日本制的专业术语大量进入中国。这些术语,主要促进了汉语言双音节、三音节及四音节词空前增长,前缀、后缀的词缀化构词法大大发展,动补结构的新词大量出现,动词的名词化现象突出等等,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使汉语成功地适应了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周晨  杨秀云 《考试周刊》2015,(31):10-1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邦交的历史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遣隋使、遣唐使就是最好的见证。可以说中日间关系如何、交流程度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亚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纵观中日间交流的历史,我们发现:中日间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频繁进行的同时,同时汉字圈的中日两国在文字方面的交流一直都在发生,并且也是双向的。语言历来都是交流的媒介之一,中日间的交流不停止,中日间在文字方面的互相引入也必定持续进行。中日建交、中国改革开放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逐渐增多,人员往来逐渐频繁,两种语言的接触也随之频繁。汉语中的新词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来自日语的日语外来语。本文从词汇的角度探讨当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分类、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和意义,并挖掘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日词汇交流史的大潮中,在晚清"清末修律"的历史进程中,聚焦法律词汇中的刑法术语,以日本明治时期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的《刑法講義》一书为中心,对该书中的法律词汇进行了梳理,整理出一字词2个,二字词108个,三字词54个,四字词32个,五字词5个.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和《近现代汉语辞源》比对,探析法律词汇的词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汉族与外民族的语言文化接触也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频繁地出现在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中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中相互影响,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汉语词汇大量涌入英语中,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们在中西方交流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英语、汉语对对方吸收借鉴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方交流都具有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4年和2015年《中国日报》中出现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该报在处理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时所采用的各种翻译方法,并指出在保证外国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异化的翻译策略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方法,从而使我们在翻译各种外宣材料时更好地处理中国文化特色词汇,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大量借用和吸收中国的汉字和汉语词,尤为突出的是吸收中国古代汉语词汇。其中大量的是中国唐代典籍词汇和宋代禅僧词汇。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长期以来,两国文化互相交流,两种语词互相借用。这些互相借用的汉字语词,由于人们习用日文,都忘其语源,而视为本民族的固有语汇,所以很容易误解和误用。笔者根据现有材料,简要地介绍一下两国汉字语词的假借情况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以后,高等院校被逐渐推向社会和市场,它除了与政府发生关系外,还与越来越多的其它社会主体发生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多置角色。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其法律地位有所不同,因此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各有区别。高等院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行政法双重法律主体地位;在民事和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民事、刑事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法律传统是法律现代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在法律现代化中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通过对法律传统和法律现代化含义的界定,以及分析法律传统和现代法制的关系,试图寻找如何发挥法律传统在法律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即实现对法律传统的扬弃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的定义和划分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是研究进路不统一。从逻辑学进路重新定义法律推理,彰显其逻辑学特征,揭示其逻辑学本质,体现"宽泛"的法律推理观,便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定义的统一。从逻辑学的进路重新划分法律推理,恪守逻辑学的划分原则,凸显辩证逻辑推理形式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利于实现法律逻辑学界对法律推理划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解释方法论的争议主要是围绕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展开的。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的对立最早发端于德日刑法学,但当下我国刑法学界所讨论的两种解释论又有其新的内涵与范畴。笔者在本文将对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的初识焦点、在我国刑法学界新的发展以及两者之对立进行解读,以期在刑法解释的进路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法学教育具有传输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双重属性,我国当前的法学教育中在后者上有所欠缺,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法律思维应当成为法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具体培养途径就是引入法律方法的教学。法律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理性,为法治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当然,其作用的发挥会因条件限制而有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消解。  相似文献   

16.
青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因此,如何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将青年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学校法  相似文献   

17.
从法治意识培养谈学校法制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向学生开展普法工作的前沿阵地,学校肩负着重要的公民法制教育的使命。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以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等重要功能。但是,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使其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出来。学校法制教育要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就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法最初源于道德,但在后来的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法逐渐与道德分离,不再是纯粹的道德规范。当道德律条对于人类的共同生存相当重要时,这些道德律条就有必要上升为法,有必要靠国家强制力迫使人们遵守它。  相似文献   

19.
作从监护制度设立的初衷在于保护被监护人的权利这一本质入手,揭示出了监护制度的四大特征,并进一步指出,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权利,监护人应该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否则,不仅会损害监护人的利益,亦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同时监护人也将是损害结果的主要承担,因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行为既承担过错的法律责任,也承担无过错和公平原则下的法律责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机构,本身不是监护人,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损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只承担过错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