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全新的现实主义小说。乔伊斯在表现现实主题时,摒弃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采用了独特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及精神顿悟和主人公语体变化等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小说主题从现实真实到心灵真实的转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2.
生活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英国女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以婚恋为主题的作者,其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向观众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和乡村中产阶级的田园生活和社会风貌。小说通过描写贝内特家女儿们的婚恋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本文拟研究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视角下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之作《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为例,从主题人物刻画、环境烘托、写作手法以及创作视角等方面分析了欧美成长小说之不同。主题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以乐观的态度和完美结局来表达成长主题,美国成长小说充满悲剧色彩;人物刻画上,欧洲经典成长小说主人公都是在向社会"妥协"中达到同化的,美国成长小说非常注重"自我"的表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写作手法上,美国成长小说更加多样化;创作视角上,由经典成长小说的全知视角向多视角的转换也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成长小说理论来分析威廉福克纳的《去吧,摩西》中所体现出的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挖掘所蕴含的成长主题,分析主人公艾克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以及所面临的考验和最后的顿悟,由此说明《去吧,摩西》是一部关于主人公艾克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5.
《简爱》是由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女性小说,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成长于逆境,但是却始终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她的斗争精神和反抗意识,可以说成功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文章结合《简爱》的故事情节,对这部家喻户晓的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主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长篇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故事结局颇耐人寻味。但是,从分析小说人物特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结构来探讨和阐述该故事结局的内在逻辑,显而易见主人公麦吉之死系主人公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死亡情结"所致,而非单一或偶然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7.
《我弥留之际》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关注。然而对于作品的所采用的陌生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笔者运用俄苏形式主义理论细读文本,对《我弥留之际》中叙事技巧和展现主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于福克纳所采用的表现结构和主题进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弥留之际》这部作品使用陌生化的创作方式,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在故事内容和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实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展现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以及生命意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的终结,也是哈代小说创作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小说主题是对当时维多利亚社会秩序的挑战和反抗,表现了在维多利亚社会末期新旧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在小说中两位颇具争议的女主人公则代表了当时社会中新出现的女性价值观,以及婚姻伦理观,而哈代并没有塑造完美的女性,也没有提倡某种价值观和伦理观,他只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观念,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和波折,以及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女性的限制和约束,质疑当时社会结构基础的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潜心创作七年之久而完成的一部杰作,在美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2年,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极大的轰动,并获得1953年美国"全国图书奖",一举奠定了作者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一个无名无姓、普普通通的美国黑人。在小说的开始,即以主人公自我介绍的口吻点明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并对他为什么会成为看不见的人做了详尽的叙  相似文献   

10.
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是海明威的名篇之一,作品用匠心独到的矛盾设置,以悖论的模式呈现了"迷惘一代"的迷失人生。文章从小说的主人公、主题、主要象征及写作手法等方面出发,解读了《雪》中悖论模式对这代人迷失状态的再现与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