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员效应一例罗纲《三找犁田人》所以会被评为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其作者比作品本身更有“源”可探。作者显然是一位身未离乡土的党报通讯员。瞧他:新闻线索,是在参加本乡一位村团支部书记会上获得的;根据线索,他又跟踪追迹,就近找了团支书、找了当事人和周围的农民...  相似文献   

2.
三找犁田人     
三找犁田人5月4日,雨后初晴。石柱自治县黎家乡存粮村家家户户都在“抢水”整田,有的已在直插身苗了。可是劳弱户赖红芬家的田却还未开犁。富有于大早,身患重感冒的赖红芬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刚好来了一个外村的打工仔,她便以每元的工价请他犁田。并委托邻居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今传媒》1996,(2)
视察新闻摄影也要返璞归真文/@@卜友围绕党政要员视察新闻要返璞归真这个命题,我连续写了三篇文章,以为该说的话,都说了。看了获得1995年陕西突发新闻图片一等奖的《想当兵,找司令》(见本刊本期封二),立马生出一股言犹未尽的兴头。看来,视察新闻中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第2期转载了我发在《中国出版》上的文章,并及时转来样刊和稿费。该刊编辑工作的细致认真在当时也是少见的,放在今天的有些报刊编辑界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了。这是我与《新闻出版交流》最初的结缘,是完全出乎意料的。此后我与《新闻出版交流》的缘分就都是在意料之中的了。1995年我将《中国出版》终审枪毙的稿子《辞书编辑出版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改题为《辞书编纂问题纵横谈》投寄《新闻出版交流》,发在1995年第5期。一年内发了两篇文章,就更来了兴趣,接连不断地将新撰稿件投寄过去,前后一共不少于…  相似文献   

5.
“忘年人”蔡尚思──摘自《文汇报》1995年9月1日作者:施宣圆蔡尚思教授是我深为敬重的学术界老前辈。每当我去拜访他时,他总是滔滔不绝,一谈就是二、三个小时。他今天精神格外好,说上午刚去一位同事家里,爬了六层楼。前几天,他皮肤病复发,浑身奇痒,晚上睡...  相似文献   

6.
人性视角的结构转换──从《两个孤儿的故事》到《人·鬼·人》王纪言,罗振宇在第三届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辽宁电视台高国栋创作群体选送的《人·鬼·人》获本届电视节纪录片组社会科学类大奖。时在1995年9月,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距这...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8.
文化知识基本书目──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5月24日作者:张岱年《中华读书报》提出“跨世纪中国人该读什么书”希望人们参加讨论,编者要我发表意见,开一书目。我是研究哲学的,“三句话不离本行”,难免偏重哲学书。姑且开列,聊供参考。这里只开列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9.
《图书与情报》伴我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鲁斯特在谈到《追忆似水年华》的构思时说:“人们敲遍所有的门,一无所获。唯一那扇通向理想的门,人们找了一百年也没有找到,却在不经意中碰到了……”。这情形恰恰适合于我对《图书与情报》的感受。三年前的某一天,当我在书架的一角取下《图书与情报》,并细细地为它擦去灰尘时,也同样是在擦拭自己蒙尘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长者的风范     
古人说 ,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从青年到中年 ,一直在太原 ,虽然也注意向周围的人们学习 ,但真正遇到高人 ,还是前几年定居北京以后。在北京 ,我认识了一些饱经风霜的老一代知识分子 ,从他们身上感到了一种大家风范 ,无论做人做文 ,都受到很多教益。1995年底 ,我认识了李锐先生。当时 ,《东方》杂志要搞一组关于顾准和《顾准文集》的专题 ,副主编朱正琳来电话 ,咨询找谁组稿合适。我在一次会上听柳萌先生发言 ,提到李锐向他推荐《顾准文集》 ,于是想到找李锐先生组稿 ,这样认识了李锐先生。李老一生饱经风霜 ,年逾八旬 ,仍然精神抖擞。我很…  相似文献   

11.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精神贵族”赞──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8月16日作者:李洁非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现在他结实的身体像一块岩石一般矗立在水面上,左肩找老一个娇弱而沉重的孩子……──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第四册许多年前,当手...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不只是写稿王绍据1995年3月28日,闽东日报一版头条刊登我来写的新闻特写《50万元贷款落户记》,此稿获1995年度福建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是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中福建报刊类唯一获奖的一篇作品。许多同仁要我就此稿的采写过...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本刊讯中国科技信息所利用美国的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以及我国主要的1231种科技期刊,完成了1995年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5.
常人说“十年磨一剑”,我这个笨人的这把“剑” (《中国美学之旅》)可整整磨了二十年。 写这本书,缘起于最初自己想读这类书。6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出版,别人不知怎样,对于我这个毕业不久的大学文科生,却不啻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迫不及待地买了来,兴冲冲地当然也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紧接着,就是想找一本 《中国美学史》读读。寻来找去,我才知道,当时只有《中国文学史》,根本就没有中国美学史之类的书籍。“文革”期间,我又偷偷读了一遍《西方美学史》,仍然是似懂非懂的,但阅读《中国美学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党报要加强人生观教育──从《可敬的“傻支书”》一稿谈起《可敬的“傻支书”》访谈录在1995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后,有的同志问:“百强县”可报道的新闻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三位“傻支书”来报道?我的回答是,党报要加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8.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19.
小稿子也能激起千层浪──《一个高考生的苦恼》采写札记彭华1995年8月14日,四川日报第三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文章《一个高考生的苦恼》。这篇稿件全文仅500字,没想到在川报一露脸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遂宁、绵阳、德阳、万县、雅安等一封封信件、一个个电话、一张...  相似文献   

20.
1960年,毛泽东给他办公室的秘书林克寄过一封信。信中说: 冯契著《怎样认识世界》一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印行,1957年出版,我想找四、五、六、七本送给同我接近的青年同志阅读。请你找一找。如找不到此书,则找别的青年人能够阅读的哲学书,要薄本小册子,不要大部头。 (《毛泽东书信选集》573页。原信无落款时间) 1964年9月9日,毛泽东给康生寄过一封信,也是嘱其找书的。信中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