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这就给科技编辑特别是非数学专业的编辑带来了麻烦,使他们对数学书稿的编辑加工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接触此类书稿.  相似文献   

2.
偏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几乎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日起,作为人类心理之产物的偏见,就开始存在于各民族、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之中.[1]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偏见,即便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也不例外,编辑在编辑工作中也有可能有意无意间带有偏见.为了保持对文稿选择的客观公正,编辑必须首先消除自身的偏见.遗憾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似乎忽视了对这种编辑心理现象的研究.笔者不惴浅陋,拟对编辑的偏见作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4.
新闻中的褒义偏见往往采取概括性的词句对某一类事物作出定性,由于事物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定性就不可能完全准确。因此,《最佳编辑要领》一书中说道:编辑应当小心地删掉所有以偏盖全的词汇,包括"所有"、"大多数"、"每个人"和"总体上"。不要放过像"所有女孩都喜欢钻石"这样的句子,除非你知道这位记者已经采访了"所有女孩"。同样,不要允许像"每  相似文献   

5.
徐老柏容先生是道德文章都为我敬重的少数大家之一.在传统书、报、刊三大领域,他无一不浸淫长久,且都颇有建树.离休之后,即几乎以全副身心投入编辑学研究之中.十几年来,平均以每两年一部的速度,先后出版了7部编辑学专著.在已近80的耄耋之年,又立下宏愿:再写出一套四本的书刊编辑学系列丛书.<编辑创意论>就是率先出炉的第一本,紧随其后的是<编辑选择论>、<编辑结构论>和<编辑优化论>.待这4本书出齐后,徐老心目中的编辑学体系就具备了一个完整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一)这几年,不少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者从系统论和选择学的角度来探讨编辑活动规律,提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环境构成编辑活动大系统。在这个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这个中介实现的。通过文化选择,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具体化了从而也实现了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统一,达到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必然性,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自觉选择。若不如此,编辑主体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选择学理论还告诉我们,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自觉、自主态势;选择什么,由编辑主体根据客观需要而决定。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进行的。编辑主体对客观环境分析和利用得准确与充分,选择就顺利。显然,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着文化效果的好坏。所以说,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责自负还要不要盖章的讨论文章都读过了,我想对编辑同志讲几句心里话。现行的审稿制度,是以盖公章为依据的,一般编辑是见了公章放心,没有公章担心,深怕出了问题。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盖了公章,往往也使少数编辑产生不动脑  相似文献   

8.
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彭敏宁  昌兰 《编辑学报》2005,17(2):92-93
编辑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编辑道德选择能力是编辑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阐明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内涵,并分析编辑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强调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应从心理角度入手,培养编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辑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实践中自觉地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10.
编辑学的新分支——编辑心理学正在日益形成。它的研究对象是编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作者、编者及读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及其规律。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实践,对编辑的阅稿心理活动作些分析和探索。一、喜悦心理。编辑每天都要翻阅大量来稿,一旦发现好稿,就会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即便是加班加点,也毫无怨言,似乎是一种精神享受。因此通讯员写稿不要怕被埋没,只要“货”好,不怕没人要。  相似文献   

11.
浅谈图书编辑的专家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编辑家往往首先是卓有成效的专家和学者.叶圣陶是一位在文学创作、语言文字、教育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卓然大家,但他生前最得意的称谓不是文学家,不是语言学家,不是教育家,而是编辑.丰子恺、赵景深、傅彬然、周振甫等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也都是著名的编辑家,为我国的出版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编辑的知识结构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博而杂的学识构成树冠,专而精的底蕴构成树干.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期刊文稿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具备较健全的心理,概括起来,主要有:求实心理、求精心理、求新心理、求异心理。 1.求实心理。编辑文稿时,第一选择标准是看文稿的内容是否实在,夸夸其谈令人生厌。“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西晋·左思《三都赋序》)在编辑人员看来,文稿的价值主要体  相似文献   

13.
张丰 《记者摇篮》2009,(6):47-47
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记者编辑开始意识到,避免让作品产生“说教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一般来说,新闻应是对事实的客观公正的陈述,应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倾向性表述。即便是情感类的软新闻,记者编辑也往往不能直接把自己所要陈述的观点以及作品的主题用语言去简单表述,否则很容易令观众有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出版行业做强做大和挺拔主业的形势进一步发展,发现、培养、使用更多的优秀编辑领军人才,应当成为行业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讨论现代编辑领军人才成长问题,显然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 一个现代编辑领军人才,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才华和学识.学界曾经有一种说法:一个编辑半个学者.那么,一个编辑室主任就应当是大半个学者.现在我们的编辑室主任在这一方面准备得如何呢?纵观我国编辑史,大凡在编辑领域有所作为的,无一不是自身专业领域也都颇有建树的.例如茅盾、巴金、叶圣陶、邹韬奋、张志公、周建人、郑振铎、贾祖璋等,都有过相当出色的专业研究和写作.这样的编辑领军人才,内可引领编辑成长,外可帮助作者成功,无意于做领军人也都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相似文献   

15.
期刊编辑在办刊中,常常会收到来自于相关领域里的读者来稿来信,这些信件无疑代表着某个领域和相当一部分读者的共同心声。它所反馈的信息一般都真实可靠,对期刊编辑了解读者心理,把握外界变化,更新刊物内容,体现办刊特色,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这是裸露的信息矿床,期刊编辑应倍加珍视,留意开掘和利用。譬如,湖南农业杂志社透视4000多封读者来信,集思聚焦发现60%的读者迫切要求刊物增加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该社一方面应读者之需开设了专栏,以政策指导帮助农民科学致富;另一方面要求编辑增强政策信息意识,一旦发现涉农的政策法规,就及时通过刊物传递给广大读者,受到了农友的喜爱与赞赏。  相似文献   

16.
每个编辑都希望自己编的书能赢得广泛的读者,受到读者的欢迎。然而,有时却事与愿违,不尽如意。这里,就有一门不可忽视的学问——编辑要懂得读者心理学。编辑是有不同的专业分工的,因此,不同专业的编辑要研究不同书刊的读者心理。本文不准备从宏观上米探讨读者心理,只准备就当前人们尚不太注意的音乐书刊的编辑、出版和爱好音乐的读者心理的探讨,作些微观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图书营销时代的编辑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话用在当今的编辑出版领域亦十分恰当.我们通常讲的新形势下的编辑性质、职能、定位等,如果从出版社运行机制和管理的角度讲,实则就是新的编辑出版体制下的编辑行为问题.这一点,不管我们过去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出版产业化的大背景对编辑行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课题呢?作为编辑个体,该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18.
期刊编辑的认知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活动.如果说出版物提供给读者的是精神食粮,那么编辑则是这份精神食粮生产的组织者和加工者.研究编辑及其编辑心理是编辑活动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换言之,研究编辑在人类文化建设中,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性工作的心理活动,对提高编辑的职业心理素质,更好地发挥本专业的社会功能,提高所传播的精神产品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编辑的认知成分及认知策略,为编辑心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工作的实践中,几乎每个编辑都会遇到作者自发地向出版社投稿的现象。一般来说,自投稿往往不大受编辑的重视,特别是重复的选题,“命中率”就更低了,退稿现象较普遍。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谨慎对待每一部自投稿,不要轻易否定和退稿,即使退稿也不应简单地一退了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丰富的编导创作实践出发,认为纪录片中任何"客观"都是主观选择后留下的,和"客观"相对应的"主观"是纪录片创作中无法回避、无处不在的主体元素;文章从节目主题、拍摄素材、拍摄手法、编辑方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创作中的主观性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