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美容 《现代语文》2006,(10):63-64
诸宫调又称"诸般品调",是我国宋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现存的诸宫调仅3部,即<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这三部作品收入<全诸宫调>,是今天能见到的宋金元时期"诸宫调"这一艺术形式文献资料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北方语言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
杨柳 《华章》2011,(12)
本文主要讨论"得"虚化为结构助词后引介补语."得"是补语的标志,但不是所有补语都需要"得"字引介.本文主要就"得"字引介补语时无论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都带"得"的形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闽南方言内部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得”可以引进表示可能性的补语;“说”是一个引导宾语从句的标记;“伊”、“通”可以兼任状态补语标记。这四个结构助词尚未定型,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因此文章把它们称为“类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这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对后一分句的句子成分分析却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懒”是形容词,充当谓语,“得”是助词,是补语的标志,“去张罗买卖”是动词短语作补语。有人认  相似文献   

6.
《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课本对后一分句注释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这里把“之”释为“的”,显然是把“深而无不在”当作这个表示原因分句的中心词谓语。笔者认为这个分句的中心词谓语是”求思”,不是“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这个联合词组是用在中心词谓语“求思”之后作补语,以此来补充说明“求思”的程度。所以,这个“之”应是用在动补之间的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课本注释应改为“(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为妥。“之”作“得”,非我而始。刘诚、王大年编著的《语法学》谈到“之”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林三松著  相似文献   

7.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9.
从“五四”时期到1955年,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大抵有四种写法:的、底、地、得。这四种写法,应当说大体上是有分工的,但分工并不明确,并不严格,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大家尊为“语言大师”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几十年里所写的作品,就不难发现,de的写法没有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标准。1956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中学语文课开始重视语法教学。大凡1956年至1986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学生都知道,“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但这一说法19…  相似文献   

10.
主谓结构作补语的“得”字句,(以下称主谓补语“得”字句)是唐代新产生的一种程度补语式。这种补语句式发展很快,是汉语补语式发展的一大特点。《西游记》(以下称《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出现得比较多,运用范围也比较广,形式多样,语义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西》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然后与《关汉卿戏曲》和《红楼梦》中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出现情况作一简单比较,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西》中这类句子的特点;最后再与现代汉语中这类旬式作对照,可以看出一些主谓补语“得”字句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1.
“VV”和“V一V”都可以带趋向补语。其中,“V一V+趋向补语”格式主要见于明清之际的江浙籍作家作品,“五四”以后逐渐消失,可能是吴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在我们所见的清中叶以前的白话作品中,“VV+趋向补语”格式仅见于《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两部作品,最初可能是山东方言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后来被现代汉语部分方言继承。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前80回中的结构助词"得(的)"用于引出情态、可能、程度及数量补语等,其句法格式在现代汉语中有一定的变化。用于情态补语前的"得1"由动态助词"得"虚化而来,用于可能补语前的"得2"的来源则颇有争议。"的"字功能的泛化,造成了补语前"得"与"的"的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13.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14.
本属哲学范畴的“健”.在宋金元时期成为经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关注的对象,这在北方文坛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金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若虚堪为代表.他以经学为根基,继承了北方文化与文学的传统,使得“健”成为金代文学评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16.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7.
安陆方言里,有两个句末助词“得”和“着”,“得”不是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着”也不是普通话里的动态助词,它们都用在句子的末尾,是句末语气词,而且有其特定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分布特征。一、句末助词“得”“得”不同于普通话里的结构助词“得”,在安陆方言中是存续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后其状态在延续或存在。这一意义在普通话中用“着”表示。《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列出了“着”的四项意义: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动词前可加副词“正、在、正在”,句末常有“呢”。2、表示状态的持续。用在动词、形容词后,动词、形容词前不能加副词“正…  相似文献   

18.
关于“得”字,一般分为动词和助词两种。我们这里要研究的是补语位置上的动词“得”。某一表示可能义的成分,如果它的否定形式只是在成分之前加“不”而没有例外,或仅有极其个别的例外,那么它所内含的“得”字就不是动词,不在本文分析的范围之内。这一类成分有“认得”“记得”“值得”“懂得”“晓得”等五个。  相似文献   

19.
高群  胡习之 《学语文》2021,(2):95-96
《济南的冬天》一文出现了6个“得”字,从语言单位,或者说语法单位来看有两个“得”:作为语素的“得”和作为词的“得”;从语法属性来说有3个“得”:语素“得”、助词“得”与助动词“得”。分清不同的“得”,有助于朗读教学、体味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0.
助词"得"与语素"得"有时不好区分, 我们不妨采用加词和变换句式的方法辨认。具体方法是: 带助词"得"的句子,可以加时态助词"着、了、过"变成复句,形式是:主语 谓语 时态助词,谓语 得 补语。如: ①我的肚子饿得咕咕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