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引话与标点     
引话(即引号内引用的部分)被组合到新的句子中以后,它最后的原标点符号一般不再保留。否则,将影响新组合句子的结构和语意的表达。例如: 有三个外村卖萝卜的看不惯,说了句“你村书记咋这厉害?”的话,刘建志便把他们追回村里,打了一顿,关了一夜…… (中国农民报1982年3月21日) 引话“你村书记咋这厉害”被重新组合后在句中不再有独立性,它和作者自己叙述性的话“说了句”、“的话”衔接紧密,读起来没有疑问语气,没有停顿(问号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较大的停顿),这样,这个问号已失掉了原有的语法功能,不能再照引下来,应该删去。如果保留,便造成停顿,使后面的“的话”游离句外,叫读者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除了要言之有物,即内容充实、观点鲜明外,表达方式也很重要,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要段落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而文章的段落是由句子组成的,如果一句话表达不清楚,该停顿的不停顿,该了结的不了结,造成意思不清楚,层次不分明,别人读起来接不上气,一句话不知所云,那也就难理解整段的意思,甚至造成误解。出现句子不干净不利索的情况,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语法不通,有的是因没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是逗号、句号不分造成的。这里,专门谈谈怎样用标点符号以及它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说另一个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汉关。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语义双关两个类型。它能使作品的语言表达含蓄曲折,意味深长,幽默风趣。双关是古典文学中传统的修辞方式,它的历史悠久。但是,双关的历史究竟有多久?双关到底产生于何时?这个问题人们似乎认识得还不太清楚。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在论述双关时虽没有追溯历史,但所举的例证只到六朝时期的乐府民歌为止,没有再举更早的例证。有的著作虽举到汉代或更早的例证,但为数极少,语焉不详。有的著作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4.
由一个意思(或事物,或事物的一个方面)转到相反或相对立的另一个意思(或另一事物,或事物的另一方面),即是转折;转折的前后两项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如:“尽管天气很冷,可是他却觉着很热。”前项说“冷”,后项说“热”,二者意义相反,由前者到后者即是转折,前后两项的关系就是转折关系。再如:“阿多虽然接连三日三夜没有睡,却还不见怎么倦。”(矛盾《春蚕》)后项所说的“不见怎么倦”,其相应的对立项应是疲倦,可是这个意思前项并没有明说,而是隐含在“三日三夜没有睡”这个事实中;换句话说,与“不见怎么倦”相对立的疲倦这个意思是从“三日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经说过: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要求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所谓“相对完整”,主要是指:句子陈述了一件事情,提出或者回答了一个问题,从而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表达了交际中的某种态度或者感情;句意前后条贯,和谐协调。这样的语句,是正确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所必需的。但是,语言运用中的有些语句就不是这样了;就句意上说,它们是前后相互对立、相互矛盾。这  相似文献   

6.
再论修养     
记得恩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借用这个意思,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新闻工作者,是难以胜任工作,写出有影响有力度的作品的。 可惜一个时期以来,这个基本道理正在受到漠视,在有些新闻工作者的心目和实践中,“理论”确有被淡化的趋势。较普遍的一种倾向是视学习理论、提高素养为“软档”,也是  相似文献   

7.
文章中的段落、句群或句子,一般也都有一个陈述说明的对象或所要议论的话题;如果紧紧地围绕着这些来合理地组织安排句子,那么,上下句是会连贯和相互衔接的。否则,在行文中如果偏离了陈述对象或话题,任意地加以替换,就容易造成下述几种句不衔接的毛病: 一、陈述对象被替换,致使语句不街接例如: ①头几年,赵葆秀主演了《三关排宴》、《李逵探母》等戏,使这个鲜为人知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北京日  相似文献   

8.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我说李速你这个混蛋!他说,看来还没有,那我就放心了.说完就挂了.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个话题,是比较难讲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也该是到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①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纪录片研究大师何苏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的确,中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特征。近些年来,纪录片栏目化的特点显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纪录片栏目的问题着手来解决纪录片栏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如“他拿走了《新华日报》。”或者选用被动句,如“《新华日报》被他拿走了。”报纸上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复句中,几个分句有的是主动句,有的是被动句,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义不连贯,表达不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11.
前妻     
我的第二次婚姻差不多弄得满城风雨。前后整整四个月,李速终于给我来了电话,我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心想李速你也有这一天。李速头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忍不住想问问你,听说你又离了?”我说怎么了,奇怪吗?他说有点奇怪,想想他又说,你这么折腾,你家难道没有人阻止你吗?我说你什么意思?他说我没什么意思,就是想问问你,看看你现在说话还正不正常,有没有精神病人的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12.
虚词在句子中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所以,它在组词成句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虚词使用的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句子的结构关系和句子意思的表达。不看需要与否,不该用而随意乱用虚词,使  相似文献   

13.
词是语言的造句单位。词在孤立的状态下不能表达繁复的思想感情。词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成为句子,才能表达丰富的语义。单个的词也能充任一句话,称作独词句,但这种情况毕竟是不多的,而且时常要借助语言环境的帮助才站得住。可见,词的组合是语言的必然现象,汉语如此,他种语言也是如此。运用语言有两点是必须作到的,就是选择合适的词和加以适当的组合。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  相似文献   

14.
打开电视,不时听到节目主持人说:“现场所有的观众朋友们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朋友们,你们好!”乍一听,这话似乎没有什么错,然而,只要一推敲,就不难发现毛病所在——“所有的”和“们”其实是一个意思,在一句话中同时使用,有同义反复之嫌。我以为,正确的表达应该只能在“所有的”和“们”两者之间选择一种。类似的错误还有“全体同志们”、“各位朋友们”等等,因为“全体”也好、“各位”也罢,其实都包括了“们”,无需画蛇添足。翻开报纸,经常看到“见诸于报刊杂志”之类的语句,短短一句话,竟出现了两处同义反复:“诸”乃“之于”之意,“报…  相似文献   

15.
钱文忠 《出版参考》2010,(10):45-45
东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陈蕃,这个人是举孝廉当的官,后来还当过太守,甚至尚书,在历史上很有名,不仅仅是因为《后汉书》对他的评价:“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意思说汉朝很乱,但是乱了没有亡,是有好几位大臣的功劳,其中有一位就是陈蕃,这个评价很高。他之所以有名,其实是因为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相似文献   

16.
在句组的组织结构中,句间关系不当也是一种常见的句组语病。所谓句间关系不当,主要是将句子之间的这种语义结构关系,误作另一种关系,结果歪曲了句组内部本来的语义结构关系,并使句组意思不通这种弊病。例如:  相似文献   

17.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前年和去年分别在《新闻传播》和《新闻界》发表一篇文章,一个讲这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个说这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我感到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没有说到“点”上,不能在是否“规律”的层面上讨论。而应从理解“用事实说话”本身是一种什么行为开始。 “用事实说话”是个带有介词的动宾结构短语,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明确这个短语的意思,事情就好说了。 既然“用事实说话”的核心词是“说话”,那么这是一种典  相似文献   

18.
新闻标题讲究美感,使用对偶是造成这种美的因素之一。 “对偶”这个词,“对”表示对称,“偶”是双数的意思。对偶辞格,即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分句或词组连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对、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从结构形式分,有词组对词组的对偶与句子对句子的对偶两种。如: (肩)江泽民访欧期间看望我使馆人员时语重心长地说  相似文献   

19.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句组的组织安排中,除上文所说的结构断层的错误外,还有结构层次混乱这类毛病。我们知道,每个句组的中心思想,都是由一层一层的意思来加以说明的。这一层一层意思的安排、衔接,必须“有序”、紧密。即合乎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层次界线不清,前后相互纠缠,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理不清头绪,或东拉西扯,颠三倒四,敲不正点上筹等,都会造成结构层次混乱。这样,自然就不能正确地表达其中心思想。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