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具有新教育理念的教师。师范院校怎样进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和学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新课题。以《中学生物教学论》这一课程为平台,围绕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倒置教学",对学科教材、教法、课程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是否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思维方式、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在这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举足轻重。我国的地方师范院校主要承担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职责,肩负着未来教师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各地方师范院校要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面向新课改的需要培养人才,从完善课程体系,走课程设置综合化之路,开创"双学位",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综合实践技能训练,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立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与需求,培养适应新课改需求的综合素质高而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育眼光"是一种涌动着生命活力的伦理眼光,它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浓缩和展示,它在完成一定的课程任务中得到凸显和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着力从建设教师课程能力入手来构建教师的"教育眼光",是一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传承弘扬地域文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笔者依据新课改精神,开发了基于浙江慈溪文化的选修课程《寻绎慈溪文化的源流》,课程入选"宁波市第五批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并最终通过"浙江省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资格审核。总结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实践,笔者认为:要发挥乡土文化选修课程以文化人的教育引领作用,应善用乡土文化资源,处理好三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而增强综合国力,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在时间和进程上平行又继起,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管理、评价等具体改革内容上呈现出诸多共同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①处于这一浪潮之中,受其影响,各种"国际化"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制度规范、文本设计等因素充斥着我国新课改,以致传统优秀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亦有意无意地遭到忽视。然而,21世纪十余年的课改实践证明,单一向度的国际化参照谱系不能从根底上解决我国实践层面的课程与教学问题,"国际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是盲从地"削足适履",而是在坚守本民族优秀的课程与教学传统及其文化基础之上的变革与创新,是基于国际视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该课程成为素质教育下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小学美术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急需教师加以重视。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美术教师必须从问题入手变革教学课堂,多方面深入教改,才能够打造契合教育新形势的高效美术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课改中崭新的模块《文化生活》,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学理念。优即"优化案例",案例源于新课改的课程理念与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同时可从三个方面优化案例,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淡即"淡化定义",淡化定义,可以化解学术概念之难点,澄清课程实施之疑点,使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对新课改所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是否具备综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本文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向及方案,进一步完善其课程设置以适应新课改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与教学愈来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教学中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课程范式也正从"传递中心课程"向"时话中心课程"转型,具体体现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即计划"转向"课程即体验",课程内容从"制度化的知识"过渡到"开放性主题",课程实施从"控制传递"走向"理解对话".  相似文献   

10.
转变数学"后进生",使他们从"厌学"变为"乐学",是新课改后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今天,教育教学不应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积极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或手段,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教育与培养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基于此,在新课改后,应当积极探究切实有效对策教育、培养初中数学后进生,让后进生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数学后进生现状,探究了转化初中数学后进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把新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学案编制和使用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一步落实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学科更重要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其中一点,便是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的课堂演绎和活动呈现,"资源"是可以帮大忙的.演绎得是否精彩、呈现得是否顺利,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资源开发和利用得是否精彩、是否顺利.对此,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语文课程的"资源观",并解决好以下五个"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彭丽云 《文教资料》2008,(2):109-112
基础教育新课改正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铺开,此次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过程中"体验性"的加强,而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对于教学体验性的要求的理解与贯彻将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进程与效果.作为提供师范生专业化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育学课在其中则责任更重,作用更直接.只有在教育类课程中有效地体现与实施新课改中的"体验性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型的基础教育师资.为此,教育类课程自身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的使用和设计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态过程中的生存状态的体验、课程文化、学科价值的体验以及创新性活动的体验,以促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7,(Z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中生物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教师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作出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贯彻新课改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实践在内地多省市已进行近十年的历程,摸索了一套很有成效的课改方案及实施办法,也取得较大的成绩。国家考虑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在这些地区开展新课改的时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性的教学方式.可是,由于教育者理解的偏颇,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形而上学现象.因此,教育者应该以"理性"的眼光辩证、全面地看待新课改和传统教育,寻求看似对立矛盾双方的契合点,真正把握好新课改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课程变革,它不仅涉及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等表层问题,更涉及课程思想、价值观、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教学生活方式等深层次文化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改确确实实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但是"是不是"与"能不能"毕竟是两码事.能否真正"突破"需要很多相关条件,尤其需要将这些条件加以有效整合.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绝不只是操作层面上的理念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们整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思维风格.笔者只想换个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一番新课改.  相似文献   

18.
正实施新课程教育,这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然而,不少人更注重关于科目课程的设置、模块教学的尝试、学分的评定和未来高考的模式等问题的探讨。似乎这场具有根本意义的课改仅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因此有必要对新课改中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进行深刻的认识。一、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特点1.始终把艺术教育工作摆在重要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育》2016,(6):53-61
课程改革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文化重建",也就是新文化的确立和旧文化的消亡,这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造成课改困境的根本原因,但对于究竟是何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学界是有分歧的。对新课改持批判立场的学者认为是新课程理念脱离我国教育文化传统导致了二者间的冲突;赞同新课改的学者认为新课程理念本身不存在问题,是保守僵化的学校文化阻碍了新课改的顺利推展。他们都倡导课程工作者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并积极进行课程文化创新。然而,课程文化冲突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课程改革文化研究却不能够给我们提供明确的答案。课程文化重建不仅面临着理论的失语,更面临着实践的迷茫。课程文化重建仅靠文化自觉是难以实现的,从文化自觉到文化重建需要中介。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良好的制度。课程改革研究应更多地关注课程改革制度建设,以合理的制度涵养新型学校文化,并保障课改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素芬 《山东教育》2011,(25):51-53
课改前的"劳动技术教育"在新课改中改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形态上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存在,而是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之一。这些改变使这一学习领域更有开放性和发展空间。课程理念和课程归属形态的改变,应该带来相应的实施方式的改变。但是破易立难,新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模式建立之前,劳动与技术教育一度被淡化。一些学校已经形成的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