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齐书》由我国名史学家王仲荣先生进行了校点。点校本广参了《南齐书》的众多版本、相关历史作以及前人的校勘成果,成为目前所见到的最具学术价值的本子。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南齐书》在校点上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南齐书》校点上的遗留问题作进一步探究,以罅漏补缺。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三十四《唐书十庄宗本纪八》([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载:"(同光四年)十二月,以户部尚书王正言为兴唐尹、知留守事。"此处文中虽然有校勘,然仅仅对"兴唐尹"做了考证,校勘原文:"为兴唐尹,原本脱"唐"字,今据列传增入。(影库本粘签)"([1]469)  相似文献   

4.
康熙年间,高安朱轼所刊《大戴礼记》是清代《大戴礼记》的最早刻本,也是被研治者长期忽略的本子。该本是依据南宋韩元吉刻本《大戴礼记》校刊而成,后人谓其出自明代袁氏本抑或程氏本,都无显据,只是推测而已。高安本《大戴礼记》经朱轼校勘并施以句读,因而自成一系,被后世研究《大戴礼记》者,如戴震、孔广森等人所广泛参考,具有重要的版本与校勘价值,实开清代校勘《大戴礼记》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虞云国、陶敏两位先生校勘《南部新书》后认为《四库全书》本颇具校勘价值。我们通过对《南部新书》异文详细比较,认为《四库全书》本的校勘虽有可取,但轻率甚至谬误的校勘不少。伍崇曜本与四库本同源,又未经馆臣校改,价值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著《隋唐志传》,今所知存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藏明万历己本四十七年姑苏林龚绍山所刊本,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有著录。这个本子,向来被称为海内孤本。其实,此书还有另一藏本,这个本子由日本横山弘先生收藏。横山弘先生为奈良女子大学教授,对中国唐代文学素有研究。笔者赴奈良访问时,蒙横山先生惠示,得以见到这一本子。横山先生曾携这一本子赴东京与尊经阁藏本对校过。兹将笔者了解到横山先生的研究对校情况介绍如下,或可供国内研究者参考。横山弘藏《镌杨升庵批点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木板…  相似文献   

7.
元顺帝时,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元朝修成了辽、宋、金三朝的断代史,其中的《金史》被后世学者们认为是此三史中错讹最少、最审密翔实的。自《金史》修成后,历代学者都进行过校勘订误,加以中华书局的校勘考证,使《金史》更加完善,故现行的中华书局1975年版《金史》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是仍偶有错讹,本文即是对中华书局本《金史》中所发现的错误进行的勘误。  相似文献   

8.
宋代丁度等人编纂的《集韵》,共有宋刻本六种,流传至今者三种,另有影宋抄本二种。本文通过认真比勘,认为这些本子皆为价值连城的文物性善本,但难以称得上校勘精审的善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利用前人所不具备的条件,吸收有关成果,校勘出一部名副其实的学术性善本来。  相似文献   

9.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10.
鲁迅、郑振铎与《永乐大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一些史实,阐述了鲁迅先生及郑振铎先生在校勘、保护《永乐大典》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尔雅》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字书,流转千年,有众多注疏版本传世,晋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为精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嘉庆六年曾燠从曹文埴处获得佳本予以影刻刊行,本文着重对这个版本的《尔雅郭注》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嘉庆六年影宋刊本《尔雅郭注》版本情况、避讳问题、校勘初探、结语。  相似文献   

12.
安大伟 《兰台世界》2017,(5):114-118
《辽左见闻录》是清康熙年间文士王一元在旅居沈阳时所写的见闻笔记,是研究清前期东北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流传过程中各个版本均有一些错误,目前所见校勘最精的本子是2012年沈阳文史研究馆刊本,本文以文史馆本为底本,对所见渤海大学所藏清抄本进行校勘,同时也发现文史馆本的几条错误.  相似文献   

13.
清陶方琦、姚振宗整理并补辑,徐友兰、孟晋斋抄录的《埤苍》、《广仓》抄本有蔡元培先生跋文一则,为《蔡元培全集》所未收,蔡元培先生《日记》与高平叔先生编著的《蔡元培年谱长编》皆无提及。跋文是了解蔡元培先生在徐友兰家中校勘等学术活动的资料,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4.
武英殿本《论语注疏》是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初印本为底本的,其校本有毛本,还可能参考了宋八行本。殿本《论语注疏》新缀入了释文,这些释文应来源于《通志堂经解》本《经典释文》。殿本《论语注疏》的成就和贡献体现在缀入释文、调整体例、附有《考证》、施加句读,尤其是精加校勘、订讹补缺等方面。殿本《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注疏》版本中内容最全面、校勘最精善的本子,是古代经疏体系最完善的样态,也代表了清代乾隆初年官方经学的水平。此本的不足之处是调整注疏的起讫语有失当,校改偶有错误和遗漏,释文也偶有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严羽(仪卿)一生除留下了体大思精、对后代影响甚巨的文学理论名著《沧浪诗话》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惜流传下来的数量十分有限,仅"存什一于千百",其版刻流传情况更难确知。今存收录严诗最完备的本子是近人张钧衡刻入《适园丛书》里的《沧浪严先生吟卷》。张刻本所依据的底本为明正德间淮阳胡仲器刻本——这个本子较另一个正德本即尹嗣忠校刻本多《送主簿兄之德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解>应该是曹魏正始中期何晏为吏部尚书时主持完成的一部著作.现在可见<论语集解>的最早的本子是敦煌文书中的卷子,宋监本则是传世文献中最古的版本.宋代流行的<论语集解>一般都是注疏合一的本子,主要有岳珂刻<论语集解附音义>十卷、廖莹中世綵堂刻<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与皇侃义疏合刊)等.明毛晋汲古阁刻印的何晏等人的<论语集解>,是依据宋廖氏本影钞的.清人乾隆时期传入保存于日本的单疏本和义疏本,对于考察<论语集解>的古貌具有重要价值.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本,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校勘本.  相似文献   

17.
今人吴树平先生的《东观汉记校注》虽为《东观汉记》现今最好的辑本,但仍遗存一些失收、漏收,断句存疑及校勘不精等问题。今以孔广陶本《北堂书钞》为研究底本,仅就阅读《东观汉记校注》时发现的一些辑佚漏收的问题,拈出校勘可补正者七则,并依照所在页码次序逐条胪列于下,以供修订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目录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图书目录起源问题,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①校仇说,即目录起源于汉代刘向等校勘古籍的工作,如章学诚《校仇通义》主张此说。②篇目说,以姚名达为代表,他认为目录起源于“一书目录”,如《尚书》的青丝编目录(见姚著《目录学》)③书序说,就是说目录产生于《尚书》、《诗经》之序,或《易·序卦传》(见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清人卢文弨也有相同看法。④管理说,此观点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近世甲骨文献的发掘,表明史官对龟册的管理过程中可  相似文献   

19.
孙振田 《兰台世界》2007,(24):54-55
清陶方琦、姚振宗整理并补辑、徐友兰铸学斋抄录的《埤苍》、《广苍》抄本有蔡元培先生跋文一则,为《蔡元培全集》所未收,跋文是了解蔡元培先生在徐友兰家中校勘等学术活动的资料,对研究姚振宗的相关问题也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0.
校勘,《辞海》释其义为“指同一书籍,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翻译书的原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古籍校勘,则是指把一种古籍的不同版本搜集起来,比较它们的文字语句的异同,审定其中的正误。校勘是古籍整理的一项专门工作,校勘古籍的目的是力求存真复原,努力恢复古籍的原来面貌,提供接近原稿的善本,它对古籍整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古籍校勘是一项非常精密且富有科学性的工作,它要求校勘者具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否则,在校勘过程中就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不仅达不到存真复原的目的,反而混淆了是非,贻误后人。 《玉台新咏考异》清人纪容舒所编。该书“因徐陵《玉台新咏》,自明代以来刊本不一,故参考诸书,裒合各本,引证颇为完备,考辨亦颇详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细读全书,从中可以学到非常丰富的古籍校勘知识。本文就以《玉台新咏考异》为例,具体阐述从事古籍校勘应具备的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