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楚文化与河洛文化差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楚文化与中原河洛文化存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核心文化.荆楚文化则是诞生在江汉地区的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其主源仍是河洛文化,二者存在悠久的渊源关系。然而。河洛文化与荆楚文化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主要表现在地理差异、性格差异、学派差异、信仰差异及成熟差异五...  相似文献   

2.
南阳地处中原,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其民间剪纸的古老纹样反映出中华民族融合而形成的远古文明交会特征,并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着中国民间剪纸的文化内容和艺术形式,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上升时期楚汉艺术精神,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健康向上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黄河东流去》文化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凖在《黄河东流去》中,从文化的视角切人,描绘了中原乡土的日常生活状态与风俗习惯,反映了中原农民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透过中原地域文化辩证地思考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现了支撑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精神道德力量,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忍品格;重视人格与道德教育的伦理精神;家族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荆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有800年的历史,但荆楚文化则可延伸至2 000多年前。襄阳具有丰富的荆楚文化资源,其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多元融通、神秘浪漫的鲜明特色。保护、开发和利用襄阳荆楚文化资源对于今天和未来襄阳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地域文化特色,如三秦文化、陇右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等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蕴藉丰富的民族个性。陇东跟其他地区一样.本土文化底蕴醇厚,充分挖掘其优秀价值.能够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有意义的资源。本文试探讨陇东本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价值所在及文化课程实施方案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原神话作为原始社会的文化载体,它的原始神话思维特征,以及神话内容中蕴含的"二元对立统一"阴阳相合观念,柔性与阳性原始主义色彩和多元一体神话体系的构建,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此印证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精神的形成是以中原神话为开端的。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域处于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三省交界处,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r-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地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地之一,也是多民族聚居、融合的重要场域。朝阳为三燕古都,宁城为辽代中京,承德为清代陪都,都体现了区位的重要性。这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农牧交互转换。辽西地域多元文化因素荟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诗书之路辽西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民族一文化廊道,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变迁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标本,对于辽西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包含于后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地域文化中的遗存,因而非遗具有地域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荆州非遗文化在荆楚文化土壤中生成、发展与传承,具有先秦楚文化的烙印以及荆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湖北现代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荆州非遗传统音乐项目具有浓郁的楚歌艺术特色,手工技艺类项目则继承了楚国手工艺技术的特色,而民间文学类项目也普遍以荆楚地域历史文化、名人为创作和歌颂的对象,它们共同体现了荆州非遗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是我国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荆楚文化作为南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千多年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如何清理和实现荆楚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学术界却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为此,湖北省文艺家联合会与长江大学于2008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联合主办“荆楚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荆楚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主题下,深入研讨楚国制度、荆楚艺术、荆楚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荆楚文化的发掘与整理以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等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由于周代分封诸侯以及后来的诸侯争霸,使得诸多地域概念经历了从自然地理到文化概念的演变。以"夷狄""蛮夷""荆楚"等为例,这些概念在早期仅仅指中原以外的区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步变成对非中原区域的人和诸侯国的贬斥,文化的意味更浓。甚至有些概念到了后代,成了专门的文化概念。这一过程十分漫长,其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克孜勒苏与中原地区虽在地域空间上相距万里,但汉、柯两族的史书、传说、史诗还是留下了许多克孜勒苏与中原交往的历史记载以及两地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印记。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大家庭,同时继续加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增进民族团结,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与积淀,是地域或群体的标志性符号。文章以荆楚方言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语料描述法,观察荆楚方言与楚文化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荆楚方言的词汇系统、语调特征、造词方式、语用现象几个方面分析荆楚文化的特质,从语言的视角对楚文化进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以地域分野,湖湘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同样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但作为湖湘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潇湘文化(狭义的),直至上世纪中后期,湖南人还只是略知一二,外地人则无从结缘;至于潇湘文学,知之者更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北京开会,谈及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以地域分野,湖湘文化与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同样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但作为湖湘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潇湘文化(狭义的),直至上世纪中后期,湖南人还只是略知一二,外地人则无从结缘;至于潇湘文学,知之者更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北京开会,谈及工作单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军事手段对中原的征服,给农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则无疑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首先,淳朴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给圆熟而缺少继续发展空间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拓展的契机;其次,少数民族自由天然文化的观念对中原传统观念的种种束缚是一种有力地反拨并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发生动摇;再次,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中华民族文化初步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经营下,中原传统文化绵延不断,历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存活和发展的合理因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独有的传播机制是中原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保障。在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中原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元独尊”、高度统一、深沉智慧等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7.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笔者从乡土文化视角,对此类地域文化现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囿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 ,贵州文化具有不同于周边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滇粤文化的个性特征 ,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山地、边缘文化 ,是各世居民族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层面上千百年来长期积淀的特色区域文化。贵州文化既要应对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对本土文化 ,特别是各世居民族原生文化形态的冲击、渗透、挤压与同化 ,同时也要考虑其本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并对外来的中原文化和周边文化的进入采取宽容、妥协与吸纳等灵活姿态。这样双方长期不断碰撞与交触的结果 ,一种非此非彼 ,既此亦彼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新型文化形态和芳香古朴 ,异彩纷呈 ,多元一体 ,既开放又封闭的边缘性文化特征便形成了  相似文献   

19.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历代政府在多民族教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即:"德化怀柔、协和万邦"是政策的基本理念,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总的实践原则,具体实践原则有:核心辐射,边缘内附,双向建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势利导;多元互动,相互学习,相得益彰。这一模式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积淀为中国风格的多元文化主义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20.
论中原文化生态及其生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生态是由多种多元的文化要素组成的。中原地区历史上的固定性形成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实际上是制度、价值、精神上的基本一致。而这种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至于现在仍然进行着,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区域性的精神生态,即文化生态。由于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中原文化生态的内涵和外延部非常丰富。中原文化生态的生成与其地域特征、社会历史进程、文化的交汇及其新旧传统的浸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