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湖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鄂政办发〔2011〕60号)也明确了湖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因此,如何构建起符合湖北省实际的合理完善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为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深入剖析了湖北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情况、现有政策,并从基本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成本标准核算、收费标准制定以及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等方面对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看待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这是  相似文献   

3.
一、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建立政府为主体,家庭、 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三者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良好运作的关键在于分担比例的合理程度.其一,政府为主体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到总教育投入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良好的国情,学前教育投资应以政府为主,分担比例逐步提升至占学前教育平均成本的40%甚至50%以上,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和部分农村,该比例可以更高.其二,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总的来说,家庭承担的比重应不超过35%,这是国际公认的家庭可承受区间.其三,社会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目前,社会承担学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向幼儿园提供各种资助和捐赠;二是缴纳教育附加税;三是对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其中,教育附加税纳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成为政府财政拨款投入到了学前教育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4.
对2009-2014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列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财政投入规模偏小,分担成本比例偏低;家庭支付能力差异巨大,分担比例偏高;社会分担能力偏弱。应当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成本核算、强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提高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财政补偿、鼓励社会向学前教育捐资助学等途径,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0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这一原则。此后,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期间,各地方政府初步建立起了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2014年,教育部将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作为其年度工作重点。同年11月,三部委《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在扩总量、调结构、建机制、提质量这四大任务中,再次强化了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加大财政投入,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家庭为主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模式,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必须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方向,深化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价格管理机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政府、家庭、社会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助推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8.
自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以来,全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逐步下降。同时,尽管大多数地区家庭成本分担水平下降,但地区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入努力程度均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对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有显著作用。第四,增加公办园供给对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公办园的供给策略。第五,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较重,东部和西部地区较轻的“中部隆起”现象,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各地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情况,国家社科基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课题组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通过计算得到各省政府与家庭的分担比例.其计算方法为:政府分担比例=幼儿园预算内教育经费/学前教育经费总支出,家长分担比例=实际收取的学杂费/学前教育总支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即政府对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过少,家庭对学前教育成本的负担过重;政府分担部分存在不公平问题;政府的投入重幼儿园硬件建设,轻幼儿园软件建设,导致学前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政府对已投入的资金未给予充分的监督指导,导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为此,研究者运用公共产品、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人力资本和财政投入效益理论,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9-2014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2008-2013年《江西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文章对江西省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8-2013年江西省生均投入、生均财政拨款、生均学杂费三个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生均投入占人均GDP比值均低于全国水平;2008-2013年江西省政府分担比一直低于全国水平,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测量)以及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努力程度(以幼儿园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占人均财政支出的比例测量)均低于全国水平。政策建议提高江西省生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成本分担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  相似文献   

12.
关注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举措.目前,城市低收入家庭对子女的学前教育投资受低收入水平、日益攀高的教育成本的双重制约,在提高教育投资能力上步履维艰.为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国家应当承担起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比重、建立合理的价格监督机制、教育投资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等方式,逐步建立政府、家庭、社会共同负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  相似文献   

13.
将2000~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与2010年前后出台的各种相关政策以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联系起来分析发现,我国学前教育成本政府、家庭、社会三方分担正在经历由主导责任“错位”向主导责任“回归”转变的历史发展阶段.“错位”表现为政府责任转嫁,家庭投入过高、政府投入过低、社会投入长期不足.“回归”表现为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受各种相关政策出台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影响,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朝着更为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议政府进一步强化主导责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芳  祝贺  姜勇 《教育学报》2020,(1):43-54
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回顾2006—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发展,发现:(1)我国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结构不合理,政府承担比重偏低,家庭负担沉重,社会力量发挥不足;各级政府间投入责任不明确,地区之间投入水平不够均衡。(2)学前教育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与OECD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生均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支出绝对值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3)经费配置中偏重资本性支出,经常性支出不足;对学前教育质量核心要素的投入不够,教师薪资待遇水平偏低。基于此,应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有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对策如下:一是各级政府应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聚积社会力量,减轻家庭负担,提供“付得起”的学前教育;二是分级分类设立学前教育发展项目,直指处境不利儿童,提供“顾得广”的学前教育;三是调整经费配置结构,关注教师的薪资保障和专业发展,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供“配得齐”的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从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收益及公平来看,政府都应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保证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应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制定和实施有关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法律法规;科学核算各地学前教育成本,预估成本分担比例,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并完善独立于政府与幼儿园的第三方财政监督体系等,以此保障政府投入的力度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PPP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保障因素是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应该遵循统筹兼顾、利益共赢原则,设计成本核算方式、分担主体与比率,以及支付方式等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政府、私人、家庭的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演绎普惠性幼儿园项目资金循环过程,并利用陕西省X市的实证数据测算保教费、财政补贴标准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比率等重要变量。研究表明PPP模式能够减轻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压力,"公建民营"与"民营公助"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方案。由此提出建议:加快PPP模式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统筹协调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与长效机制;明确教育成本分担类别、财政补贴方式、PPP合约期限等实施规则;多种方式拓展私人资本投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以前,学前教育成本是地方承担、中央缺位的;2010年以后,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的出台,中央—省—市—县—乡(镇)五级政府开始趋向共同承担学前教育成本,但仍以县、乡政府为绝对主体,五级政府的分担结构并不合理.除此之外,虽然在政策刺激下,中央、省、市级政府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增量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但存在增量经费地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财政经费增量的分配结构上也存在问题.建议强化中央、省、市级政府的成本分担意识,实行五级政府共同分担的财政投入体制,并注意合理规划经费配置结构,以促使财政经费投入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建构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模式,必须立足于学前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成本应当由社会分担,目前还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在操作中必须按照"准公共产品"的要求妥善处理公办园改革与民办园发展、硬件建设与软实力提升、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从制度上对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实施保障。成本分担包括三个内容:所需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及其计量、分担主体及其分担比例及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基于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学前教育成本是满足一定质量要求、资源充分利用下的必要成本。这一成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政府和个人的分担比例应该综合效率、公平以及国际经验共同确定,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不应盲目攀比;政府间学前教育投入分工应采取分权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兼顾到公平目标,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定的成本。  相似文献   

20.
对比"金砖国家"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幼儿园格局、经费投入与分担、师资队伍状况等典型数据,发现中国在各项指标上均显著落后于俄罗斯与巴西,在金砖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显然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学前教育发展。鉴于此,中国应通过提高儿童特别是农村低收入家庭与留守儿童入园率、积极发展公办园增加公共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以及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等措施,为儿童提供公平且普惠的学前教育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