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张洁《无字》,对进一步确立张洁在当代文学史的地位,是很有意义的.张洁在《无字》里以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直觉使用大量隐喻表达作者的某种意念、思想和情绪.本文主要分析张洁如何通过能指如"篮筐"、"窗"、"擦洗餐叉""无字"去隐喻所指,含蓄描绘了一家三代女主人公悲剧性命运并赋予了象征寓意,从而把握《无字》文本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2.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这无疑激起了笔者阅读的兴致。比较早的研究张洁创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许文郁的论著《张洁的小说世界》及何火任编著的《张洁研究专集》,此后便很少看到对张洁创作研究的新专论(何著还不是专论,只是研究资料专集)。而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第一个两度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个荣获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鲜明乃至极端性别意识的女作家。其创作不论是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还是对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都是意义重大。同时,张洁是一位创作勤奋的作家,一直笔耕不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又创作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1993年)、《无字》(2002年)、《知在》(2006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2009年)、《四只等着喂食的狗》(2010年)等内涵丰富、驳杂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都未进入作家论研究视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研究的一个遗憾。2012年出版的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则对张洁创作做了相当全面而多方位的深入研究:从早期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一直到近期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四只等着喂食的狗》等,从张洁的小说创作到散文创作,从整体创作发展脉络的梳理到具体作品内涵意蕴的阐释,从创作历史现场的重返到叙事艺术、心理化倾向、世界性视野及晚期风格等艺术特征的探讨等等,都做了相当扎实厚重的研究、阐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发现。论者还以自己激扬、灵动的创造个性和饱满、热情的研究情感进入张洁创作的艺术世界,与作家的精神体验、个性心理相遇合,实现了一种新的个性化的灵性创造。因此,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是一部集论者艺术灵性与学术厚重于一体的作家论专著。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自从以《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等登场文坛以来,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等许多优秀作品.她创作生命力旺盛,风格多变,几乎每部重要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广泛反响与争议.对张洁创作的研究几乎与其创作同步,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开创期”、90年代的“理论深化期”及21世纪以来的“总结回顾期”[1],这些研究大多是以报纸、期刊论文或是学位论文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4.
张洁作为新时期的女作家,对母女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新的书写.作品《无字》从几位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出发,描写了母女之间由于共同灾难而建立起来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不论是爱人、父亲、兄弟、朋友的母女共生固恋情怀.同时《无字》中的母女关系超越了狭窄的血缘至亲的限制,书写了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张洁对这种母女关系的书写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张洁基于个人人生经历,对经验世界的进一步的延伸和领悟,是个案的写作.张洁的《无字》闪耀着女性进步思想的光辉,是女性自我认识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女作家张洁的作品从早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到21世纪的《无字》,从构建女性爱的理想观到抒写恨的新篇章,揭示了张洁在探索女性精神家园方面的新层面。  相似文献   

6.
本综述了张洁创作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以《无字》为其第三阶段的代表,透视张洁政治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变迁轨迹以及归宿方向:政治理想在经历了狂飙期、解构期后进入了重建期。而女性意识则传达出女性自身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对于女性的真正独立,远比一味反抗和颠覆男权社会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洁的《无字》再获茅盾文学奖,使这位优秀作家和她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再次显示了鲜明的时代气质和局限。《无字》中描绘的性别战争,寻求的女性自救之途,都颇有惨烈的意味。张洁是借助世纪末一场古典爱情的破灭,来表现她痛苦的理想主义的最后回响的。  相似文献   

8.
张娇娇 《文教资料》2013,(35):101-103
《无字》是女作家张洁久炼之作.在长达12年的创作时间里,作者呕心沥血构筑起这部凄凉悲怆的女性心灵史和命运史.本文将从女性命运和爱情悲剧和人性剖析与反思两个角度论述这部小说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9.
2005年张洁凭借小说《无字》再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深沉凝重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生命与心灵的书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学史的研究视阈,解读《无字》的自我认同主题、母爱主题与人文关怀主题。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洁及其创作与影响是无法绕开且不能不书写的。但是,对于张洁的研究成果,就专著而言并不多见。周志雄的专著《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以下简称《张洁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面、深入、立体、系统地对张洁及其创作进行了阐释,是一部才思敏锐、见解独到、功力厚重、文笔流利之学术著作。突出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恐怕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恐怕无法言说,是曰《无字》。"为写《无字》,张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凝聚了莫大的心血,用了整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张洁凭借小说《无字》再次荣获茅盾文学奖,这部深沉凝重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生命与心灵的书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学史的研究视阈,解读《无字》的自我认同主题、母爱主题与人文关怀主题。  相似文献   

13.
对爱情的建构和解构是张洁创作的一条明晰线索,在《无字》中,爱情的真相被彻底还原,女性的爱情只是自我编织的一个自恋的谎言。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权文化中,女性一直居于被谋杀的被动位置,女性却依然在等待男人对她们进行救赎。  相似文献   

14.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15.
从本性的纯真情感、等待的执著情感、对爱的绝望情感到世俗的复杂情感,分析了张洁小说创作的心路情感历程。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到《他有什么病》,可以明显地体会到张洁小说创作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一次与朋友讨论女性文学创作时,笔者曾说到,在中国当代女作家中特别喜欢张洁的创作,灵性、深刻而又大气。朋友听后,热情地向笔者推荐周志雄的《生存境遇的追问:张洁论》,并说这是近年来对张洁创作的研究相当全面和深入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17.
提起女作家张洁,广大读者并不陌生。近几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曾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这样一位有影响的女作家,人们可能有一种神秘之感吧。《青春》一九八○年第七期发表了一篇作家访问记,题目是《一个普通的人——记女作家张洁同志》,作者是孙五三。在这篇访问记里,作者介绍了张洁同志的生活、爱好、创作等情况。文章说:张洁“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同志,高高的个儿,细细的身材,着一身半旧的蓝衣服。”“和陌生人谈话,常常会使她陷入窘境。”张洁是中国人民大学计  相似文献   

18.
1978年的夏天,人到中年的张洁用孩子气的纯真追求和寻找“不能忘记的爱”,寻找了近30年,终于发现了“爱是不能指望的”。张洁的痛苦与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张洁的绝望与痛苦源于她爱的方式和爱的对象都是过于理想化的。从《爱,是不能忘记的爱》到《无字》,正是张洁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使她清醒和蜕变,也使她超越与升华,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她将走出自己的情感漩涡。  相似文献   

19.
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的婚爱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画卷,这幅画卷主要包括对纯真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世俗婚姻的解脱、对两性之爱的超脱和对爱情的解构等几个方面.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调揭示了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她们内心的创伤和痛苦,从而鲜明地传送了张洁婚爱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张洁的《无字》、铁凝的《大浴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是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的经典作品。三部小说不约而同地呈现了中国当下女性写作的三个主题流向,即苦难的女性成长、凄楚的精神救赎以及深刻悲凉的历史批判。当然,三位女作家的三部重要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