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武术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在农耕文明下创造的文化瑰宝。峨嵋盘破门武术集儒道佛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关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具有传统思想性、实战技击性、强身健体性、怡情铸志性等文化特征,峨嵋盘破门武术文化也是峨嵋派武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传统的、优秀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引言峨眉盘破门到现在已有九代,其间名师辈出,取得全国各地各种擂台赛、套路比赛金章不计其数,各代第子在自身的丰富发展峨眉盘破门武术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形成现在的独特的峨眉盘破门武术。1.起源于乾隆年间峨眉盘破门源出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罗泉古镇地处资中县境内,与仁寿县、井研县相邻。  相似文献   

3.
武术是一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武术史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巫、医等结合起来研究中国武术历史文化的几近没有。《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将武术置于文化历史背景下进行剖析,免去了纯刀枪剑戟的考证,做出了对武术文化价值的认识和判定。  相似文献   

4.
梁山是中华武术四大发源地之一,《水浒传》作为武术类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对后世社会生活包括武术影响深远。围绕《水浒传》和"梁山功夫"探讨"水浒武术文化"、"《水浒传》中的武术文化、"水浒武术"以及"梁山功夫"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关系是进行水浒武术文化研究的前提,对于开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实地调查中获得的录音材料和内部资料进行整理、整合,去伪存真、互证互补,从时间历史维度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盘破门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科学研究.认为盘破门武术运动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机遇期等四个阶段,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探究总结了峨眉盘破门这一武术流派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和影响其传承与变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彭翔 《精武》2012,(25):78-78,81
本文借鉴课程理论中"显"和"隐"思维形式,按照武术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将教育活动中的武术内容分为"显形武术"和"隐形武术",提出武术文化在教育传承中具有"显形传承"与"隐形传承",武术教学是在二者辩证统一条件下进行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武术文化在国内电视媒体传播中的"魅力"与"暴力",解析武术在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利与弊;探析武术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武术无形资产的传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传播以电视媒体为载体应回归到武术自身的文化中来。电视媒体是武术传播的主要纽带;武术不是靠"打"传播发展的,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打动人心;搭建"传统与传承武台",彰显武术顽强生命力;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对社会具有很强的塑造力,对世人形成特有的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8.
竞艺武术是一种文化启迪、文化思考、文化实践,是对"常态"武术文化的"形态改变",只有不断地实施"形态改变",才有文化发展的可能。否则武术文化总是在传统面前裹足不前,日现"病态",被时代淘汰。实际上,武术自古以来就饱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拥有生存的巨大能量。同时,"形态改变"后的竞艺武术文化拥有雄厚的社会基础,这是武术文化不断弘扬和扩张的根基。只有适应、引导和满足社会变迁的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武术影视或功夫影视作为世界影视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功夫"或"武术"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张闪光名片,她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东方独特的技击人体运动文化之时,也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章对经典武术影视和电视直播武术赛事以及相关的武术娱乐节目所承载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宏观而概要的分析,对武术影视和武术赛事文化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武术影视和直播武术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载体,对弘扬优秀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0.
影像媒介为武术传播提供的基本条件,在视觉文化下,武术以其独特优点与视觉媒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现代传播特点的文化形态——武术视觉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视觉文化传播做了释义:"在传播当中,武术内容转化成影像,形成的感性直观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整体勾勒出武术视觉文化传播的谱系。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觉理论、传播学、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角,运用武术影像的符号语言,揭示视觉文化传播映射出来的一些理论,使其成为破译武术内容的时代追求,从而形成武术视觉文化的谱系脉络,完善武术传播理论。在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在武术视觉传播中塑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话语体系,形成特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被冠以中华文化全息缩影的武术也同样会受其影响。文章通过对动物图腾、自然物图腾、神话人物图腾这三个方面如何影响武术文化生产进行初探,认为:动物图腾生产了武术的技术、拳种、门户、理论,自然物图腾生产了武术套路的雏形,对神话人物图腾生产了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和具体化的武德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目前流传在四川地区的少林拳受到巴蜀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风格特点与技理已有所适变,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林武术。诸多史料和事实说明,少林拳在巴蜀武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巴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悠远漫长,文化灿烂丰富。经历上古、中古、近古冷兵器时代锻造的中华武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从现代的"卫国"之术角度看,似乎已走到了时代乐章的终曲。不仅如此,由于当前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主导现时体育的价值取向,使得传统武术确乎处于一种边际化的下势。但,也必须看到,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民族文化和当代体育文化交融的多角度讲,武术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运动,武术的生命力仍在。中华武术应从强身健体、和谐人生、造福社会来构建顺时代发展的价值文化,以此来促进中华武术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州作为国内外罕见的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其独具的文化特色,这是打造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的基础.彭祖文化、汉文化、战争文化是徐州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铸就了徐州的武术文化魂魄,孕育了徐州人特有的优良品质.徐州城市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徐州武术文化,打造徐州国际武术文化名城是徐州城市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古典传播学派的“文化圈”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武术文化圈的结构.研究认为,武术作为中国的身体技术文化,可看作为一个武术文化圈;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共同拥有武术文化圈性质和特征,但又各具其独立的文化特点,成为隶属于武术文化圈的两个亚文化圈;其中相同的文化元素是文化圈的核心轴,既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相互认同提供可能,又限制两者的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技击性和文化性是支撑中国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针对武术技击性的探索较多,然而,在武术文化性的研究方面却显的比较欠缺。为此,文章从文化学的视角对武术文化性进行把握;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对广义武术文化的层次进行区分;从历史性、国度性、民族性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等,是当前探索武术文化性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也应注意到借助“申遗”东风得到切实发展的多集中在民众基础较好、有一定传承规模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上,而原本岌岌可危的弱势民族传统体育并没有摆脱濒危的生存困境。文章以河南省弱势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弱势武术文化的当代境遇,对弱势武术文化边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得出:保护弱势武术文化的价值定位错误;弱势武术文化的生长环境El益恶化;弱势武术“文化空间”日趋萎缩;弱势武术文化群众基础薄弱,缺少传承者。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是中国一项传统的身体技艺。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传承模式,并具备焕发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来解析其存在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研究认为,传统武术在传承活动中,应结合三模式的优势,发展三位一体的传承模式,即家族、师徒、师生模式并用,以图最大范围的传播传统武术的身体技艺。在传播手段上,需根据社会认同感,适度作出调整,使自身的传播手段更为多元,提高大众对其的文化认同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先进事迹,从传播学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不同,它是有组织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双向文化传播活动.以史为鉴,我们应该注重加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从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传播过程汲取有益于武术传播的营养,为中华武术的传播更为宏观久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全球化也在不断进行,国外文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渗透和扩张在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生存问题受到极大威胁,作为民族文化产物的武术也同样如此。文章旨在通过对武术在高校的普及对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