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公立学校内部结构治理亟待厘清与调整学校内部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调整学校内部权力结构关系,就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协调的学校治理模式;鉴于目前学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模糊性,两者之间法律关系的调整,有赖于国家对教师身份的明确法律定位以及完善现行的教师聘任制,关键还在于处理好校长的管理自主权与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的关系;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一方面要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学校制度是指导和约束学校和与学校有关组织、机构、人员行为的规则体系。现代学校制度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即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其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如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学生的管理与培养制度等。从学校外部来说,关键是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真正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学校内部而言,关键是实现人本管理。本期,本刊特约了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校校长,分别从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来探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相关问题。目的是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加到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中来,一些优秀稿件我刊也将陆续刊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教育情报参考》2006,(12):57-57
中共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程刚等人认为,把现代学校制度理解为“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是狭隘的。现代学校制度存在着“三个主体”,即政府、学校与社区家庭。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也就是调整主体之间的关系、重建相关规则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学校制度管理是指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依据学校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使学校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制度管理既包括相对稳定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的建立,又包括这些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运转。  相似文献   

5.
尽管前两年学术界对现代学校制度给与了密切的关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是目前对现代学校制度的认识还比较有限,很多方面还存在分歧。而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些分歧则成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必须要面对和处理一系列关系。作为个体的学校如何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学校与政府、教育的公益性与趋利性、学校内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这四种关系,关系到现代学校制度能否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应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前,大学校园内师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而制约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大学管理制度,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包括调整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改革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制度、构建创新性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大学文化等,来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关于依法建立学校师生申诉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师生申诉制订划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处理教师、学生申请请求的非诉讼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是保障教育关系主体(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权力结构的调整。学分制的实行,既可以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又为其改革的具体途径提供依据。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优化,具体说来,可以调整与改善学校与院系、高校与教师、高校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个小社会。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也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具体地说,它包括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好如此纷繁复杂的关系,使之达到交融、和谐的境地,我们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指向,建设学校文化。一、领导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组织制度即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后,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就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问题。如果说在学校与政府关系的制度层面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保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自主性问题,那么,在学校内部治理制度建设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则是处理学校所有者(决策层)、管理者(管理层)、教学者(操作层)、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保证管理者的自主管理权,教学者的自主教学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权。这样,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涉及:  相似文献   

11.
公民通过特定组织形式参与学校管理,与学校形成有序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从学校与社会关系调整维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路径。公民参与在所依赖的权威、参与主体、运行方式等方面与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有明显区别。推动公民参与路径的学校制度建设,是教育体制变革背景下公共教育组织对其自身合法性的求证,其价值在于,可以为公民行使公共事务管理权利提供有效途径,能增强学校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和学校组织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最大阻力来自滞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因此,笔认为,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教学创新,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学校制度中.教学领导是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引导教师形成和明确学校科学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推进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引导学校教学组织与教师形成和明确可操作的、不断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民主方式建立能够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确立有效开发和科学配置教学资源的原则。指导学校教学组织激励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增进学生学习成效.整体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教学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制度的、关系的和认知的三个层面论述了社会资本与学校变革之间的关系,提出学校变革的一种新的视野在于重建、创造或提升社会资本。本论文的意义就在于,以社会资本为分析工具,揭示出“教育学”意义上的“输入”与“产出”之间的中介变量。此外,社会资本不仅为我们分析社会分层或教育不平等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学科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社会资本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境,这种语境就是制度分析话语。在这种语境之下,制度被认为是一种内生变量。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且对建立一个高效能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的垄断与控制,导致正式制度的不断强化,最终使学校演变成政府的“附属机构“,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组织,一个不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组织。现代学校制度的危机就在于制度社会资本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学校制度是规范和调整学校发展的重要方法与途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作为学校管理者应从制度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的一致性出发,关注教师群体的文化状态和表现形式,从而发挥学校制度在学校文化中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迟长伍  刘辉 《吉林教育》2004,(12):20-20
家访的教育方式,曾经是教师和学校经常了解学生全面情况,随时随地调整教育行为,指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学生个性,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教育资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一些教师价值取向变化,班额过大,择校生过多,居住分散和现代社会保护隐私权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教师与家长间的关系淡漠,家访这一教育资源几乎被丢弃。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上存在着"非文化"特征,管理者需要理清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内在关系。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文化性缺失主要体现在办学定位要增强文化性、制度建设中的人文精神体现等方面。现代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制度文化的融合路径包括有效实施品牌战略、切实完善解决制度落实中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口碑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忙为社会的成员,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存下去,并且在心理上对人际关系最为敏感。学校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师与教师关系、教师与领导关系等几种。  相似文献   

19.
计建平 《学子》2014,(2):30-31
<正>一、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及特征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简而言之,现代学校制度是促进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的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应体现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它的正常运行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制度的完善程度及优劣与否。当前,在社会转型和学校教育内部各种矛盾、冲突的驱使下,我国的广大中、小学校正历经一个复杂、渐进的变革过程。学校变革必然包括对其内部制度的改革,“改到深处是制度”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而一个学校内部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又可以推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变革不断走向深入。因此,关注和致力于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