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游"以不同型态存在于历代文学中,成为源远流长的主题。"实境之游"使主体与自然有直接对话的机会,陶冶心灵,进而形诸诗文辞赋之中,是记游文学的主要类型。"游"若发生在想象的层次,主体心灵亦能产生美感,自如游走于虚与实的界域,产生对现实生命的观省。若要对"游"有更宏观的视野,自然要对传统文学中"游"的各种主要面向进行提炼。本文选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对传统文学中的实境、形上之游及其衍生的美学意义作一个简要的回溯。  相似文献   

2.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曾是东晋末期谢家子弟"乌衣之游"的重要人物,他在仕途屡遭坎坷后,转而寄情山水,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结为"四友",共为"山泽之游"。谢灵运在山泽之游中创作了大量情、景、理相融的山水诗,这标志着谢灵运诗歌创作由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5.
李军 《文教资料》2008,(27):8-10
竹林七贤群体作为中国中古文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存在,影响深远,对于他们历来也不乏论述阐释.但是对于"竹林"之游的聚合时间,则一直是不清不楚,观点多样.本文则通过竹林七贤几位主要人物相关活动的时间考证,认为竹林之游最有可能聚成于正始九年(公元248年).  相似文献   

6.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7.
阮籍与游     
郭永勤 《天中学刊》2012,27(3):79-81
由于个性、时代等原因,阮籍一直遭遇生存困境,面对困境,他选择了游于艺、游于醉乡和游历的方式来排解。在阮籍现存的作品中不乏大量抒写游历或游的渴望及心理的文字,它们是破译阮籍希图突破现实、摆脱不如意人生的密码。但无论是现实还是幻想中的游都未能使他获得彻底的超越,终日生活在压抑中的阮籍是随着最后的死亡才完成对自我和现实的超越的。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的"形上之思"源自其"忧生情怀",对个体生命和现实人生的深广忧患,促使他去思考人生苦痛之因和解脱途径:人生之苦痛源于"生活之欲",人生苦痛之解脱则在于艺术--审美.其理论资源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本体论"和康德的"美的分析"."形上之思"作为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的中介而享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在《零陵三亭记》中提出了“观游为政”的思想。本文对其提出这一思想的思想根源和现实环境作了深入探析,认为柳宗元奉行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中的仁政思想,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思想基础;被贬永州,身为罪囚不能过问政事,是他提出“观游为政”思想的独特的现实环境。“观游为政”的思想体现了柳宗元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游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曾在先秦、汉初时期活跃一时。他们的本质特征便是"游",即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秦游士之游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他们以游历的方式,增长见闻、宣扬政见、实现抱负。汉初游士之游,虽仍有先秦之余风,但已逐渐形成了结伴而行,欣赏美景的游览活动。游士身上体现的"游"的内涵的发展与演变,首先缘于汉初游士的分化,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使游士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逍遥"就是"游无穷","游无穷"基于庄子对人的有限性的深刻自觉。人的有限性包括生命时间的有限性、心智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物欲造成人的有限性,等等。觉悟到人的有限性并非让生命堕入虚无,而是经由"无己"忘我的功夫化解这种有限性,卒至遨游于无限自由之境。"游无穷"包括心游大道和生命游于万物两个层面,心游大道是生命游于万物的主观前提,生命游于万物是"游无穷"的理论归依。庄子的逍遥不是纯粹的精神自由,而是要让"游无穷"成为人生的本真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建玲 《考试周刊》2014,(28):27-27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不再是尘世中的闲暇优游,而是超越的人生态度,是对物我两忘中心灵高度自由的强调。  相似文献   

14.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15.
哲学和美学并举是<庄子>的一大特征,其中"游"的审美理念更是<庄子>思想的终极阐述,是其审美的重中之重.精神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能合乎内心现世性.庄子通过对有限人生和人世的否定,通过对无限精神自由的追求,提出了"游"的内心现世性."游"则是达到精神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作品《觉醒》初遭冷遇、后为学界所挖掘、并得到了深入研究。其中不乏有学者认为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泳"促成她的觉醒,使其获得自由等。本文从我国庄子《逍遥游》中的"游"视角出发,探析《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的"游",认为她的"自由"之路,实际上是形体"自毁"之路。爱德娜之形为物役、心为情困,远未达到庄子"游"的境界。这说明肖邦观察到了个人自由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塑造爱德娜这一形象,启迪人们对何为真正的女性自由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一、"游"美的原始胎记"游"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自"游"最初产生时就已蕴涵。游的初文写作:"斿"。从造字的初形看,"游"乃人执旗子之形。"游"之本意,许慎《说文》云:"游,旌旗之流也。"[1]意思是说,"游"是指旌旗在风中的自由流动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游"字作了进一步解释:"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2]段注的"旗之游",认为游的本义依然为飘动的旌旗,后引申为旗上连缀的飘带的统称。飘带是作为飘动的飘带而被先民理解的,在先民那里飘  相似文献   

18.
"道"的"显-现"是源始时间性的生成过程,是随其本体所是而自由的化(给)出。"游"在化入"道"的时间性中运行,也就意味着"游"摆脱了一切现成事物的束缚,而进入到一个自由而本真的体道、悟道的境界。"游"作为体道、悟道之行为,就是与时俱化。  相似文献   

19.
我很喜欢“游”这个字,无论是在玩中,还是在人生之中,也包括在写作之中,这个“游”都是我非常看重的状态。“游”的反义词,绝对是“呆”。我想告诉你,孔子是一点也不“呆”的;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孔夫子其实并不是一个老夫子,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极为关注人之自由的古代哲学家,也是对人生命的异化状态有最敏锐的知觉和深入批判的哲学家.<庄子>中提出的齐物、物化理论是从异化的根源出发循理得出的消除异化、获得自由的方法;有自然依据的本体的"道"是自由哲学展开的前提和根据,它具有公理的性质.自由的获得即"游",是绝对自由的理想和相对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