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西方各个时期的中国形象大致来看在两极之间摇摆。西方的中国形象与其说是中国认识自己的镜子,不如说是西方各国观照自己的参照。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形象也依然受千年历史经验的影响,这种潜在文化心理结构更稳固更具包容性与塑造性,任何外部知识都要经过它的过滤才能变成可理解的形象。我们应该警惕其中潜在的权力结构,进而警惕文化背后的精神殖民陷阱,以期对中国形象的提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汉水中上游文化作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主要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域在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性差异及其导致区域兴衰的过程。汉水中上游文化因其历史地理位置而致的南北交融过渡与边缘临界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潜在的活性文化资源正如其自然生态资源一样,在近现代混乱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破坏,与贫困经济相应的“低层次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转型尤其依赖于文化的新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体系下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的价值判断的差别是明显的。"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在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但文化的原因是根本性的。反省"素质教育"背后的文化因素,是当下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温州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品质的透视,分析了区域传统文化特别是"重商文化"对温州旅游文化的深刻影响,并提出温州旅游文化形象的基本定位是商业文化与景观文化相结合的"双重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视角探索发现: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文化,在学科本质上,具有"学术性";在研究人员上,体现出"开放性";在知识范围上,体现出"包容性";在知识贸易上,体现出"创造性";在发展取向上,体现出"发展性"。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具有学术性、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文化特征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发展,经久不衰。中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原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分析和研究中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外传播现状,对于加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武术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发展以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为主要动力,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克服阻碍其发展的"文化霸权"、"文化割据"等因素,使人类文化在不同国家、民族、社会不同阶层、团体或个体间得以良性交流。  相似文献   

9.
正校园文化不仅应该成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国际化及其程度如何的可操作性标准之一,而且更应是国际型大学彰显其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的重要内涵性元素。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征,决定了其观念思路和实践路径始终都要贯彻国际化的意识、规律和要求。但国际化绝不是唯"洋"是用,更应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论文化包容性与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包容性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范畴,是“传播—容纳”互动范式,文化包容性“表面上是本土文化对不同外来文化的吸纳和借鉴,实质上应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文章探讨了文化包容性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实现文化包容性的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视觉文化的兴盛,给学校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多方面的挑战,不利于其现代转型、民族性的保持和师生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超越图像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基于异质性"形象/文本"的图文文化与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成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遵循的内在逻辑。基于图文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应当把基于图文文化的思想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积极更新和完善学校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重建学校中的阅读文化,注重养成师生的文化批判和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追求,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政治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政治引领和主导作用,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清醒地运用文化这种"软力量",营造多样性统一的社会人文环境,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从而扩大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3.
视觉经验决定着视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视觉文化形象的呈现形式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不论艺术模式、哲学观点怎样变迁,文化总是具有宽阔的包容性的。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民主与人文已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并且在不断进取和消费中影响着视觉文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14.
"皖江"一词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嬗变扩充,其本身就内附着文化和区域的要素;因此,皖江文化就是指皖江区域文化,它不具有文化区域的文化同质性,但有着丰富的多样性,是一种多质性的文化复合体;吸纳融汇、辐射影响是其典型的开放特征,也是皖江文化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的气质和品位,它的特质蕴涵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并彰显、构筑城市历史文脉,是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关键。"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或者说"城市文化个性"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的基本依据。黄冈城市文化传统中最典型的个性特色是名人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精神传统。因此,黄冈市在定位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过程中,应以名人文化为核心,塑造"中国名人之城",并分别打造县(市、区)城市名人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新文化形态。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以"红色资源"的形态表现出来。红色文化具有包容性、时代性和稀缺性的基本特征。红色文化从区域文化到全国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发展历程,与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社会变迁历程恰相吻合。努力推进红色文化的时代化与大众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是新世纪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文化界定不同的人格,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人格特质。我们对其认识和理解应具体地结合相关文化背景,关注其独特、差异性。中国人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伦理以及个体信仰和道德追求;中国人的人格特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以诸如"仁"、"自然"、"因缘"为代表的儒释道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以"天府"作为区域文化形象概念,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应予以丰富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需要。结合历史和当代人对"天府"内涵的认识,作为世人向往的地方,"天府"象征着"富庶、兴旺、和谐、智慧、美丽、幸福"。按照"天府"内涵的六大要素,四川在古史神话、历史文明与现实世界三个层面形成了形象叠加,"天府"既是古今四川的区域文化形象,也舍四川莫属!  相似文献   

19.
晋江企业作为群体自有区域性的企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历史地形成而具有自生性、伦理性、自利性与本位性,进而缺失一种现代企业应有的外在性,群体性、共济性与超前性。为此,面对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包容性、民族性、共赢性与人本价值取向,其时代模式构建就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塑造良好区域企业文化环境,把握企业文化发展的规律,以提升教育水平、打造企业文化品牌、树立企业典范、吸纳四方人才、彰显海峡西岸现代城市形象为主要路径进行全面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斯诺"两种文化"命题与梁宗岱类似观点的文本比较,虽存在具体历史语境的差异性,但对当下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斯诺的"两种文化"与梁宗岱的"非古复古",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斯诺命题更具系统性,因为其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其分裂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与弥合这种分裂的可能性。尤其是其"第三文化"的预言,肯定了从"两种文化"到第三种文化的历史发展方向,对当下及未来的文化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