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贵刊2004年第一期“争鸣之页”栏目刊登了何黄海老师的文章《质疑“把话说完整”》。何老师针对教学中一句司空见惯的评价语作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强调“把话说完整”会产生三大问题:与日常语言表达的习惯不符合;与思维情感活动基本规律冲突;与真实提高儿童语言能力矛盾。  相似文献   

2.
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何黄海老师的《质疑“把话说完整”》(以下简称何文)一文后,深有感触。确实如何文所述,语文教学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把话说完整”,不仅无益于学生语言的表达,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话说完整”这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作为课堂常用语也就不足为奇了。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己任,把培养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语言能力作为目标。 一、什么是“把话说完整” 什么是“把话说完整”?“完整”一词在最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应有的部分都具有;没有损坏或残缺”。由此…  相似文献   

3.
读了何黄海老师的《质疑“把话说完整”》(《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我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故成此文,与何老师商榷。一、“把话说完整”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能力“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积累丰富的语言靠什么?要靠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除此之外,听话、说话也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还不能进行大量的阅读。另外,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独白语言还不发达,对话语言或许说得不错,但是让他们说一句完整的连惯的话,恐怕还有困难。因为在语意完整的长句中要涉…  相似文献   

4.
“孩子,请把话说完整。”课堂上,我的确常常对孩子们这样说。所以看到了何黄海老师写的《质疑“把话说完整”》,我为之一震。回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想,只是在个别语言环境中,可以不说完整话;着眼于学生语言的发展,培养孩子们说完整话,毋庸质疑。一、要全面认识儿童语言表达的广泛含义何老师认为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使用短语,并以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两个例子加以证明。不错,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短语,但是在提问时呢?在说明时呢?在叙述时呢?我们可以大量地使用短语吗?很明显,何老师把语言表达的含义定在了…  相似文献   

5.
“把话说完整”,这是一句教师常说的课堂用语,尤其在低段年级,教师更是把“话”说完整与否作为评价学生语言表达优劣的重要标准。诚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不懈目标,课堂教学要关注培养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语言能力。然而,我们在把握这一教育方向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与之相辅相成的重要事实:既然语意完整的长句和句子成分不全的短语同是语言的组成部分,那么,运用短语和运用长句的能力自然同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内容。事实上,课堂教学不分语言背景地强调“把话说完整”并不利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第一,…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7.
读了何黄海老师的《质疑“把话说完整”》(《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期)一文,我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一些看法不敢苟同,故成此文,与何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8.
(一)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也是要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我们就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保证质量与效率的提高问题,提出了关于“定量”与“定性”的设想。所谓“定量”,就是就课堂上的教学组织活动和课文的语言训练要求从“量”上作出明确的规定;所谓“定性”,就是从宏观上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控制住,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一期“争鸣之页”栏目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质疑“把话说完整”》的文章,对文中所持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把话说完整”正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何言“与日常表达习惯不符”?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这当中自然包括语言习惯的养成。所谓语言习惯主要是指如下几个方面:说话有礼貌的习惯(让人爱听)、说话声音响亮的习惯(让人听清楚)、说话完整的习惯(让人听明白)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上述语言习惯尤其是把话说完整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过程。小学生在日常说…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12.
“教课文”“教语文”已成为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热词。的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着眼点是理解课文情节和内容,对课文逐段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并由课文内容一味生发开去,进行漫无边际的情感发挥,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不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甚少。像这样的教学,我们说它只是在教课文,没有教语文。就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笔者不揣浅陋,谈几点拙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志。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课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研究写作方法”等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读读、说说和写写等语言因素的训练。这样,不少学生没有练好语言基本功,写作文时文理不通,语病甚多,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事实上,语文教  相似文献   

14.
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六中洪镇涛老师,80年代初提出“变讲堂为学堂”,主张改变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做法,认为语文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90年代初,洪老师又提出“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主张纠正以分析教材为主的语文教学方法,认为...  相似文献   

15.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6.
陈素洁 《现代语文》2004,(10):25-25
如今语文教学面临死胡同,语文教改从何做起呢?思虑良久,我尝试改变以往“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不给学生提问机会”的模式,在学生中展开“我来当老师”的竞赛,结果收益不浅,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言基本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何也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标志。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够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课上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和“研究写作方法”等偏重于抽象思维的训练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读读、说说和写写等语言因素的训练。这样,不少学生没有练好语言基本功,作文时文理不通,语病甚多,缺乏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薄俊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他坚持“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根本方向不动摇.牢牢扎根语言实践的沃土.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感悟、品评互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形象.进行语言实践,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窥一斑而知全豹。笔者取一个角度,以《鹿和羊》一课的教学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体味他教学的精妙之处,感受其课堂教学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由部分推及整体.把认识的触角伸向其教学思想更为深广的地方.以逐步靠近他以“发展性课堂教学”为特征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本质之处。  相似文献   

19.
冯兴敏 《教师》2012,(30):72-72
如今的小学课堂教学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有的老师怕学生听不懂,将知识重复讲解;有的老师说话不按常理,东一句西一句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有的老师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完整的意思……因此,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包颖宏 《学周刊C版》2010,(5):153-15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实践证明,让学生“会学”比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为了教学生“会学”,教师在阅读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目标任务进行阅读实践。对此,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高阅渎能力着手,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引入语文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