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药方剂即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科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已积累中药方剂达十余万首,而如何利用这一巨大的方剂库,开发研制新的安全有效地方剂,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及利用这一技术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进行发掘,既能大力推动了我国中医信息化建设,又可快速发现隐含在方剂库中的重要的知识,也能为中医学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中药方剂进行数据挖掘不仅是有必要的,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方法:通过对临床上有关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及其加减等方剂对各种证型心悸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对各种证型心悸治疗效果以及其药味加减依据,进而提升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悸的临床效果.本文探讨了通过对临床中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及其加减方治疗各种证型心悸的150份病例的对比及观察从而得到的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3.
海藻甘草合用治疗乳腺增生症120例毒副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藻甘草合用方剂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海藻甘草合用方剂随证加减治疗.结果:临床治愈38例,显效54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在治疗的过程中,未见1例出现毒副作用或药物过敏.结论: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更意义的是,海藻和甘草合用未出现毒副反应或药物过敏,海藻和甘草是可以同用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方剂即中药复方,是中国中医药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已积累中药方剂达十余万首,而如何利用这一巨大的方剂库,开发研制新的安全有效的方剂,是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及利用这一技术对中药方剂配伍规律进行发掘,既能大力推动中国中医信息化建设,又可快速发现隐含在方剂库中的重要的知识,也能为中医学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对中药方剂进行数据挖掘不仅是有必要的,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活泼的身姿,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不是徐志摩.作不出这首诗!”茅盾先生的话正能概括出这首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医界中常提到某方是代表方,某方是常用方,某方是基础方。它们各自的概念、特点,笔者作一浅释。代表方是各类方中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具有代表性的方剂。如补气类方中的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功效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弱症,就是补气的代表方剂。四物汤是补血的代表方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功效是补血和营,主  相似文献   

7.
复方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配伍理论.作为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配伍理论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药物七情则是配伍理论的核心与代表,对中药的临床配伍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药的精华部分.通过研究药物七情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在方剂中的具体运用,找出方剂组成原则与药物七情的不同配伍关系的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8.
对于《难经·七十五难》中"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一句诸多医家有不同理解,其中金代医家李杲并没有选择在理论上进行论证,而是将其用在临床上分析病机、制定方剂,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认为"子能令母实"是疾病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产生的原因多样,最终临床表现各异,但多和脾胃虚、阴火盛有关,治疗方剂中必含有人参、甘草、柴胡等益气升阳药物。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不但确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基本诊病原则,还记载了大量方剂,至今还有近300首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治疗皮肤病方面,以下几首经典方剂常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的《脉经校释》中有69首古代方剂在注释条中列为“待考”,按语指出:“但其中丸、散、汤、剂,多属古代方剂,目前尚未知其内容,有待进一步考证。”敦煌遗书P.3287写卷,罗氏旧题“《脉经》残卷又二”。该残卷所载古代方剂有7首容易辨识,与《脉经校释》中待考方剂的名称及其主要内容相同或相近,可补王叔和《脉经》之未备。敦煌《脉经》前7行、后6行残缺,存3571字。周笃文先生从唐时避讳字推测,认为该写卷抄写于公元6世纪末的武周年间,距今1300年。敦煌《脉经》存古方剂名称计13首,从卷末文意推测,还载方剂及药物,惜已残  相似文献   

11.
纵观2006年17份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词的鉴赏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规律:1.古诗词选择面广,有诗,有词,有曲。所选古诗主要以七绝、五绝为主,其中清代诗选了5首,这要引起注意。所选诗的朝代多元化:综观17套试卷选用的20首诗,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2.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的时期有  相似文献   

12.
加减法策略反映儿童对数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是衡量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指标.可采用个别测查法对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的年龄内个体差异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加减法策略运用差异不仅表现在策略使用数量、策略分布、策略执行正确率方面,而且题目难度对不同计算能力儿童策略选择和执行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分组、中间组儿童的策略运用比低分组儿童表现出更明显的适应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体育电化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厚朴是非传统医学中具有多种功效的临床常用药物,如何更好地运用它的疗效一直是医者的追求。通过解读《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厚朴的方剂的方法,对厚朴不同用量时的功效进行探索,发现厚朴的功效在用量方面与剂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甘草单煎以及与桔梗共煎后抗炎成分含量的变化探究甘草桔梗的配伍机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提取液以及甘草-桔梗提取液中的抗炎成分主要是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进行定量分析;甘草酸在0.02~2 mg/m L浓度内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甘草次酸在0.02~1 mg/m L浓度内保持较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实验甘草酸RSD为1.30%(n=4),甘草次酸RSD为1.41%(n=4);精密度实验甘草酸RSD为2.00%(n=5),甘草次酸RSD为1.73%(n=5);稳定性实验甘草酸RSD为1.32%(n=4),甘草次酸RSD为0.85%(n=4),供试液中的甘草酸以及甘草次酸能够在9 h内保持稳定;回收率实验中甘草酸回收率等于96.96%(n=3),甘草次酸回收率等于106.41%(n=3)。相比于甘草单煎,加入桔梗后,同数量的甘草通过煎煮,增加了抗炎物质的含量,从而提升了该方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田俊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1):100-101
研究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莫扎特第十三(K.333)首钢琴奏鸣曲的写作特点及演奏主要提示。写作特点:和声运用大胆丰富、有个性、给人的新鲜感强;旋律流畅而明快;节奏音型运用准确,创造性强。演奏主要注释有:个别演奏技巧提示;个别处演奏风格提示;三个不同乐章的不同演奏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酸枣仁汤中药方剂中多种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本采用湿法HNO5-H2O2对试样进行消解,用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同时测定酸枣仁汤的中药方剂(酸枣仁、茯苓、甘草、知母、川芎)中铝、铁、钾、镁、锰、铅、锌等元素的含量,各元素回收串在88.5%—106.8%之间,检测限为0.0054—1.152μg/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证治准绳·类方》中黄疸治疗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黄疸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证治准绳·类方》中黄疸的治疗方剂,并构建中药方剂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7进行中药功效、性味归经统计,并借助IBM 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并绘制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图.结果:最终纳入35首研究方剂,涉及中药83味,累计使用230次.黄疸治疗中药中以性温,味辛、甘,归脾经为主.前五味高频药依次为甘草、茯苓、茵陈、白术、栀子.关联规则共得到中药组合51项,因子分析提取到7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基础方.结论:临床治疗黄疸宜以性温,味辛、甘,归脾经的中药为主,并坚持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活血化瘀等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体现。目前方剂学所录的方剂多系前人长期的临床实践。这些方剂配伍严谨、疗效确切,临床实用价值较大。方剂的数量颇多,就全国目前通用的中医教材中,即选的方剂大约有1700多首。把它们都熟记下来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方剂也只有以一些典型的基础方的组  相似文献   

20.
将一首音乐作品中对乐曲结构、创作、艺术风格起主导作用的形式手法加以概括总结并形成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见解与结论才是音乐作品分析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最主要流程是,以曲式类型作为切入点,综合音乐材料设计与运用,最后概括总结主要创作手法与风格。这说明作品分析具有三个基本层次:结构分析、材料分析、创作手法(特点)分析。可以由浅入深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较快建立三个基本思维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