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2.
"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话语实践是在现代中国转型的情境下发生的,是其内外两个维度相互运作的结果。儿童本位观强化了儿童本体的精神基质,为现代知识分子形塑中国形象提供了话语资源。基于此,作为弱者的儿童获致了更新的精神动力,其指向未来中国的话语建构具有重大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科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应鼓励教师进入学科深处,向着"儿童世界"攀登,最终让"儿童对话"成为学校语境和学科语境下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于南京市银城小学而言,以"儿童对话"为核心的学科建构就是学科育人的校本化的理解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与"逻辑"两个视角梳理语境构成:"历史"语境侧重于建构语境内在、稳定的部分,"逻辑"语境则由静及动,侧重于外在、动态的部分。兼顾两者,从而全面把握语境构成。在此基础上,思考语境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一,将语境分为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是否合适;二,认知语境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游记散文《在中国屏风上》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根据1920年前后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的。文中毛姆用"感官的眼睛"和"心灵的眼睛"注视下的中国屏风有真实的"现实中国"和想象的"中国形象"的双重性。他塑造的"中国形象"既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同时又参与和制作了西方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处于乌托邦和意识形态的张力上,在反思和颠覆中又不可避免地维护了英国现存的社会秩序。虽然文中不乏傲慢的误读和偏见,毛姆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还是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坚持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研究框架,从社会历史、话语实践、文本言语等角度开展语境分析;深度诠释语境,形成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客家人完成了一系列象征性符号的建构,文化抗争式的建构表达了一个颠沛流离族群历史上"中原正统"认同的政治诉求,"社会炼金术"式的建构表达了当代激烈竞争中的经济发展诉求。宁化石壁"客家祖地"的建构则更多是一种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建构,是一次成功的生活建构。在当代语境下,它还具有社会转型、全球化、城镇化影响等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儿童快乐、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路径,李吉林在民族文化的导引下,历经30多年,建构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并将此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让儿童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生活连接;用美的愉悦唤起情感,在熏陶感染中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用情感生成内驱力,让情感伴随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广远的意境中,通过想象开发儿童潜在智慧。"情感与认知结合"是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理念。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显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阎真、张者、邱华栋等作家的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体现出"三维语境",即历史语境、空间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维语境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具有巨大作用:不断变革的历史语境为建构知识分子身份提供深刻的历史背景;归属怎样的空间关系是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他们从"立法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变,文化已然成为商品,作为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具有"文化资本家"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世纪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的转向问题是事关文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张丽军的《谔谔之声》抓住了新世纪中国社会底屡问题日益凸显的社会背景,通过文学史料梳理,指出新世纪文学应关注社会底层问题,应对当下边缘人物和被现代化进程遮蔽的世界重新进行审美想象和审美阐释,并在承接中国新文学传统、重拾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新的美学原则建构,以此使新世纪文学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11.
童年研究历经传统研究范式到新童年社会学的变迁。以心理学为主导的传统童年研究围绕生物属性的个体儿童,探究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儿童参与童年研究的必然趋势,为童年社会建构论和童年权利话语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新童年社会学脱胎于传统童年研究,以建构论为立场,关注童年生活,对传统研究注重挖掘儿童潜力、由成人主导童年话语和坚持西方中心主义童年模式展开批判,积极呈现有主体能力的儿童和多元流变的童年,赋予童年无限可能性。新童年社会学虽未摆脱西方二元论与激进建构主义思想,但其以儿童为主体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重识儿童-成人的边界,实现儿童、童年的再定义;伸张儿童社会政治主体地位促进了对儿童劳动权和教育权的反思,对当代童年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文本的历史性决定了文本解读需要在历史语境中进行。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活动存在过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简单介绍作者历史背景和以宽泛的社会历史环境作为文本历史情境等认识误区。文本的历史语境不是单维度的,它是由文本自身的历史事实、创作者的历史认知和读者的历史建构共同构成的,是一个作品、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多重存在。唯有综合运用历史意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想象,才能还原文本的多维历史语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文化内核,管窥文本中蕴含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有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史传在坚持实录原则的同时,允许虚构、想象,这种"虚构"包括对具体历史细节的虚构、想象和对一些神怪梦境、传说、传闻的记载。这一见解具有相当危害性。秉笔直书、实录不隐,始终是中国古代史传遵循的原则。史家不允许对历史细节,进行所谓的合情合理、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虚构。史传中记录的一些神怪梦境、历史传闻等,是当时社会上已经流传、史家信以为真而加以记录的史事资料,它们并不属于史家本身之"想象"或"虚构"。主张史传可以虚构,甚至将史传的"文学性"等同于虚构和想象,都将取消史传的本质特性,为篡改和捏造历史打开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5.
在"国族话语"与"社会变革"这一特定的历史心态文化语境中,清末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借助将现实置于虚幻之中这种乌托邦想象展开"中国梦"叙事与抒写。  相似文献   

16.
思想咨商是以消解思想症结、去除精神痛苦为旨要的思想关怀活动。"思想症结"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生成的。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生成的"思想症结"必然带有中国心理、中国思维、中国方法、中国价值和中国判断等中国特质,消解具有中国特质的"思想症结",需要我们承载和夯实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咨商"理论基础,把握和实现具有中国特质的生命意义诉求及其生存和生活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是指以"不同"为前提,在求同存异中推进事物发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从总体上看,国际社会秩序经历了从无政府状态向有秩序状态的缓慢演进过程,但历史的均衡秩序、霸权秩序、多极化秩序等都不是理想的国际秩序,不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处理国际关系,审视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和现实状况,建构"和而不同"的和谐世界,以更好地维护世界新秩序。  相似文献   

18.
鲁光楠 《考试周刊》2015,(49):187-188
提高数学教育的有效性被称为儿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学习路径组织数学学习是当前儿童数学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受中国传统"算盘"珠码符号、珠码模型和"珠阵"数字化几何图形等具有潜在教具资源价值的启示,形成以"数学语言阅读、数学符号阅读、数学图形空间想象阅读"为依托的思路,我们提出"幼儿动感数学阅读启蒙课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在发展儿童数学思维,培养儿童数学能力,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学习观是儿童观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儿童"、"发展"及"幸福"等持有不同的观点,便衍生出了有关"学习"的不同观念。这些学习观各具认识论基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即占有",它是人们在现代功利社会背景下,依据"成人-儿童"二元比较的他者思维框架,建构的以"匮乏"为基点、以"功利幸福"为目的、以"占有"为手段、以"效率"为标准的儿童学习观。这一学习观由于其特定的观念基础和价值追求,而使得其表现出根本的自身缺陷性。其实,超越二元比较的理解框架,直面儿童本身,儿童实际上并不是一类本质先定的匮乏性存在,而是拥有丰富发展潜能的生成着的人。"学习即生成",即是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在与环境的开放性相遇中生长变化的过程,儿童生命的内在规定性构成儿童生成性学习实现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