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存在、实体前提与核心基础,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因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入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2.
治理视野下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视野下,政府不再是公共领域的唯一主体,公民社会在实现公共利益中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公民社会实现公共利益必须以民主、法制、自由、平等、责任等意识和品质,即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精神为前提.公民精神影响着公共利益的价值共识和实现机制;政府则在为公民精神培育提供条件支撑和制度约束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在营造良好公民精神的伦理氛围方面具有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从民主政治建设视域出发,在分析公民意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针对公民意识缺乏问题,采取积极策略,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公民身份、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的认同 ,这种认同能够升华为自己对所属国家和社会的情感 ,并把这种认同和情感付之于实践 ,既享有权利 ,又履行义务。公民意识主要包括民主平等意识、法制纪律意识、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公民意识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民主与平等。当然 ,公民意识也是有阶级性的 ,资产阶级国家的公民意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意识有着实质上的不同。我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公民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宪法才确认“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国…  相似文献   

6.
时延春 《河南教育》2014,(12):103-104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意识。公民意识的强弱是关系中小学生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因素。公民意识的内容根据不同维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但权责意识、民主参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始终是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7.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8.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和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  相似文献   

9.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公共管理者的不同角色定位必然对应不同的伦理基础。本文从官僚制与解构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出发,提出公共管理者首先应当是民主社会的公民,在认同公共管理者与一般公民的同源性前提下,进一步讨论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政治价值以及相关的公民品德,在此基础上对作为代表性公民的公共管理者初步提出几点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1.
契约思想是西方社会一种广泛的社会伦理思潮。契约伦理的现代转向,以其价值合理性,较好地解决了多元民主社会的终极价值困境。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精神,它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实现和谐语言的伦理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和谐语言则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建立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提倡和谐语言,不仅属于语言问题,也属于伦理道德问题,有赖于全民教育水准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从而促进言语道德水平的提高。文章从伦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实现和谐语言的对策: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制定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言语道德规范;提高公众对不和谐语言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公众的个人言语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3.
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实践的同时探究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环保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所承担的环保义务,是企业CS(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活动经营的指导原则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宗旨.企业环保意识的确立、环境伦理原则及相关配...  相似文献   

15.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国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正处于转型阶段,构建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建设亟需对转型期道德观念进行导控,并采取措施保障优良的道德规范、创新的道德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共同奉行的社会准则。  相似文献   

17.
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和资源保障。生态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包含了五个基本的环节,即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类环境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内在体现,与道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上频繁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就是人们一定价值取向的反映和表现。对"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价值观透视,目前道德状况不佳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价值认识的片面性,价值标准的混乱性,价值实践的随意性。因此,文章基于这些因素考虑,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道德失范"现象的相关对策措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增强人们的道德自觉自信意识,促进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6,27(12):12-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市场经济的本质奠定了二者和谐共生的客观前提,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可能性、静态性和动态性,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制度保障与经济伦理根源。为了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必须进行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20.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支撑。公正和谐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道德起点,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和伦理底线。建设公正和谐的社会要以生态德育和生态法治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