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介绍了德国“体育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研究和课程教学情况,并时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我国体育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对提高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有着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个模块的“体育计算机应用”系列课程的教学构想。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发展与探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文献的调研,专家访谈及定量分析,就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发展现状,国内、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比较与分析;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为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篮本”课程观的剖析,认为传统体育课程观应向体育“文本”课程观转向,并对以体育“文本”课程观为指导的体育教学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自主"高校体育教学"五·三"课程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立足具体的教学实践,经过近10年的试验和探讨,总结出了个性和共性杂糅的"五·三"体育教学新模式,即"三结合"、"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和"三开放", 以期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涵义和价值,根据教学实践,重点提出了“情境——探究”整合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并指出在整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体育课程教学中运动技术教学特点 体育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个特点首先决定了他们是有情感与意识的人类,而不是动物,在运动技术教学中应体现“人的特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学生不是运动员,这一特点又决定了体育课程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本质差异,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是业余选手、非正规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群体,他们的身体基础条件较差、运动兴趣处于培养阶段。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双师型”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特色与主要内容,认为应将职技高师的职业技能、师范教育和体育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职技高师公共体育教学的特色,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双师型”职教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俱乐部型"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俱乐部型“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已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俱乐部型体育教学体系进行科学整合的积极实践,并已完成了体育课程进一步向着有趣、多元、自由,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的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的多样性特征,突出了体育教育功能,为高等教育中体育教学发展模式在内蒙古地区的实施与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现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及整合的理念与途径作出了初步探讨。结论:“制度课程”与“二元论”是造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分离的根源;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分离不利于两者的横向融合和体育课程的创生;“体育课程教学”,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体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体育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学事件,是促进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新理念;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促进体育课程论专家与体育教学论专家的平等对话、赋予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话语权,是推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沈恩福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4):76-76,88
运用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两个教学班12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兴趣教学和常规教学,结果显示:体育课程设置应适应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交往能力及终身受益的体育课程;兴趣教学法将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步引导成习惯,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虚"与"实"是辩证法中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一对矛盾,虚与实作为矛盾的双方,贯穿于武术运动的各个环节,虚可变实,实可变虚,虚实相生。文章从虚与实的释义、虚实的文化、技术层来详尽阐释其在武术中的作用。武术正是有了虚实,才使这种"战斗语言"更神秘,"虚""实"让武术进入了一种变幻莫测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让人们了解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 ,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推手也即搏击为其运动形式。论述了在习练太极拳时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 ,并要熟知 :“武”是太极拳的内涵、“舞”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没有技击含义的“舞”不是“武”、“武”和“舞”是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等。正确认识太极拳中的“武”与“舞” ,尤其是“舞”在太极拳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从而 ,因“舞”而健身和有“武”而防身的双重价值得以实现 ,使太极拳运动得以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4.
论太极拳中的"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一项集哲理、健身、技击于一身的体育运动,它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本文试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架练习、技击中“圆“的体现,使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太极拳的实质,以期为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谈《洛丽塔》中的洛丽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是当代世界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之一。评论界往往将其泛化为典型地追求物质享受的美国少女典型。其实应当从美国现代社会观念和社会挽救机制着手,着重分析洛丽塔所处的生存困境对其个性及悲剧的影响;通过对父亲形象缺失、道德觉醒及自我选择等问题的探究,揭示其人生悲剧反抗和追求的实质,从而完成对洛丽塔人物形象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朱绍良  杨国亮 《收藏》2012,(20):42-51
在康有为视"四王"为"糟粕"之时,"四僧"这个在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概念还尚未产生。没错,在清初以来的画史画论中,牢牢占据画坛主流的是"四王"。据考,"四王"是一个乾隆中后期出现的称谓,而"四僧"作为一个艺术概念的出现,是在民国时期。旧上海上流社会大收藏家们,对"四王"作品非常青睐,以至于王原祁精品画作价值,超越宋元作品,今日上海博物馆所藏"四王"作品,无不是那些旧上海风云人物珍爱之物;而"四僧"最大的辉煌是民国以后,日本收藏家大肆收购,掀起一股"四僧"绘画收藏热潮。  相似文献   

17.
在比赛和训练中,“时机”与“时机感”问题,始终成为教练员、运动员非常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8.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章以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及现代教学理论的新要求为依据,结合武术自身特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实施“多层感官动静结合讲解法”。该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由过去在课堂上被动的被“填”的“鸭子”变成有思考能力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历史沿革、考选内容、体育文化价值和弊端等进行系统研究."武科"又称"武举",宋承唐制,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设立.考试内容以骑射弓马为主,内场有策论(诸家兵法)."武科"有助于宋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为国家遴选优秀的军事体育人才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宋朝300年间,"武科"虽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和支持,历经77榜却未选拔出一位名将,存在"武科"标准以文为主和拘于制度化运作等弊端.  相似文献   

20.
从体育文化角度对宋代科考“武科”的历史沿革、考选内容、体育文化价值和弊端等进行系统研究。“武科”又称“武举”,宋承唐制,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正式设立。考试内容以骑射弓马为主,内场有策论(诸家兵法)。“武科”有助于宋朝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为国家遴选优秀的军事体育人才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宋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宋朝300年间,“武科”虽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和支持,历经77榜却未选拔出一位名将,存在“武科”标准以文为主和拘于制度化运作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