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空间是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实现载体,为女性休闲体育主体实践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基础。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主要研究女性身体空间社会建构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以探求社会空间、身体消费及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空间的主体实践与社会建构角度探索身体、空间和休闲体育的理论关联与实践路径,诠释当代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中身体、生活与关系等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整合与再生产机制,剖析身体赋权、生活型塑与关系再造对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基础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加快了体育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顺应数字时代背景下高等体育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重新审视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场景迎来“窗口式教学”向“集体化教学”的转变、“云端式教学”到“常态化教学”的回归,以及“传统式教学”向“数字化教学”的递进。研究认为: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观念与数字意识存在误差、体育教学行为与数字执行存在偏差、体育教学配置与数字设备存在均差,体育教学成果与数字实践存在落差,要缩小高等体育教育数字化在思维、能力、资源和应用中的空间,建议高校秉持数字化的思维与意识、获取数字化的知识与能力、覆盖数字化的资源与配置、启动数字化的应用与实践,在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上双向发力,加快实现高等体育教育数字化的认知转型、行为转型、服务转型和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3.
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及其学科体系重建:体育行为观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逻辑方法,依据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确定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对“体育行为”作为体育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认为“体育行为”是体育现象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起始范畴,是构成体育学科体系的“细胞”和“元素”,是逻辑起点也是终点,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出发,按照体育学门类的层次划分,建构以“体育行为”为逻辑起点的体育学科体系,为体育学科体系研究和建构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为研究手段,从生态文明的视野,对生态体育学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生态体育学出场的背景是生态文明和体育发展中自身问题域;生态体育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育、自然与社会之间生态关系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观是生态体育学的哲学基础;生态体育学研究范围至少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研究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关系;(2)研究体育与社会生态的关系;(3)研究体育自身生态的关系;(4)研究体育的人际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可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趋势下,关注与推进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机制的建构,不但对帮助老年群体预防疾病、促进健身康复,而且对进一步挖掘以体育推动老年群体社会化融入、提升自我认同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积极老龄观,对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从历史视角看,我国的老龄化与体卫融合政策经过了渐进式调适的过程,在从健康到积极的老龄化理念,以及体育与卫生健康政策发展中,我国老年群体体卫融合程度、积极性等都得到了拓展;从社会视角看,老年群体体卫融合政策的建构与作用发挥应坚持情景式融合的内在逻辑,并表现为因时制宜、以老为本、主体协同;从发展视角看,在老龄化社会、数字化社会及现代化并行发展的时期,老年群体体卫融合供需适配应进行数字融合、异质性识别,以推动创生式、持续化的老年群体体卫融合政策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之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借由中观取向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存在认同感较差、行动力不足、协同性欠缺、制度化薄弱等问题,致使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建设实效未能充分显现。研究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转译策略,把握好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有效征召、充分动员4个环节,通过发挥高校在行动者网络同盟中的核心行动者作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研制工作,将体育课程思政工作能力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国家—地方—校际”三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网络等途径,有效调动和激发各方行动者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增强异质行动者之间的协同性与联动性,助力形成稳固的体育课程思政行动者联盟,以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探究身体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西方的身体哲学,对身体修行进行探索和思考。研究认为:身体修行所表达的“身体”可被看作心——自我的实践场,它是自我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之本体,是人类将理想的自我建构为现实的自我的结果,更是人类反映自我精神诉求的一种方式。修行是一种实践,它是人类将想象的自我变为现实的自我的一个过程。在修行的过程中,人类对身体注入了其自身自我想象的因素,使其具有“超身体”的意义,其一切行为都是在为使理想自我的现实建构服务,其内驱动力来自对理想自我的精神信仰。在当代社会,体育是最佳的身体修行,它使身体在外在磨砺和内在颐养的结合中实现自我提升,旨向的是“天人合一”的大美身体;中西方体育在身体修行形式、修行特征和修行重点上存在差异,可以预见的是中西方体育如果在未来实现和谐统一,将会使身体修行方式走向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兼并,并有助于实现人身与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既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结合体育强国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进行理论探讨。研究认为,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可实现由“碎片化”向“整体化”的治理制度转变,由“治理技术”向“技术治理”的治理内容转变和由“静态单向”向“动态多向”的治理模式转变。然而,体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仍面临着治理制度端的“非均衡”与“不充分”、治理内容端的“问题多变”与“范围扩大”和治理模式端的“逻辑模糊”与“价值张力”等现实问题。基于此,建议以创新数字体育治理制度为基础,强化制度适配;以厚植数字体育治理人民性为核心,强化内容适配;以调和数字体育治理“人技关系”为抓手,强化模式适配,协同推进我国体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助力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体教“双向互需”瓶颈制约的创新之举。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对成都市天府新区退役运动员进校园进行个案分析,发现天府新区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是以核心行动者为中心的合作网络建构过程,即通过核心行动者(天府新区政府)引领项目的拓展,按强制通行点(目标路径)赋予行动者角色职责,基于利益赋予情况动态招募异质性行动者(退役运动员、中小学校、高校和教师等),积极动员行动者参与网络运行、促进网络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案例具有以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为枢纽,建构多元主体价值共创新格局;多主体协同参与支持退役运动员转型,建立多方联动支持体系;数字化赋能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精细化运行,有效促进资源整合效率的特点与成效。最后,研究提出了我国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合作网络建构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智慧体育空间助推城市建设的逻辑动因、实践探索与推进思路。逻辑动因:空间实践推进城市更新长效机制建立,消费升级转型撬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赋能焕发城市文化新活力,“体育+社群”提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体育“新场景”重构绿色城市“新生态”。以成都为例开展实践探索:“以人为本、与城共生”推动城市制度创新,体育消费新空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体育+空间+文化”重塑城市文化氛围,社区体育新样板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绿地体育空间践行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思路:完善政策指引,引入资本力量;加强技术创新,数据驱动发展;强化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活动;激活闲置空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学与体育学交叉、融合产生的新专业和新研究领域,其研究结构、层次的辨析和建构是明晰研究指向和目标之基础。在分析体育旅游研究体系的结构、层次与过程逻辑关系,及体育旅游概念体系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新学科“萌芽期”的研究范式,从母学科、“理论—实践”研究范畴、研究对象认识、结构—功能主义及不同研究视角等5个方面的理论套用和经验逻辑推演辨析和建构体育旅游的研究结构与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旅游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体育强国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体育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及人民幸福的关系和价值认识的思想建构。体育强国观念的不断发展推进党的体育强国理论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在明确提出“体育强国”这一概念前,中国共产党人就对体育强国观念进行了持续的历史想象和图景建构,形成了大量关于体育强国的“思想片段”,成为建构体育强国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体育强国观念在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理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念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孕育萌发、全面转型、快速发展和守正创新等4个阶段。考察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观念发展演进,可以为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应然性和必然性提供历史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俞颜 《当代体育科技》2023,(3):137-140+146
全面健康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服务智慧化供给成时代必然。为促进社区体育服务智慧化改革,实现智慧体育服务“适老化”可持续发展,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社区中老年群体智慧体育服务的现实困境,并从多元主体视角,着重把握政策体系、系统设计、内容开发、价值理念等多个环节,探索了实用性强、可复制的社区中老年智慧体育服务治理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学科交叉融合承担了推动体育科技创新,从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研究认为:首先,根据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将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嬗变历程分为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四个演化阶段。其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现实样态呈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自然学科四方面的跨界整合。再次,体育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表现为建构服务体育强国导向的引领机制、建构问题牵引的体育学科动力机制、构建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范式、建构无学科边界的体育学科组织机制、建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治理机制、建构多元动态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最后,基于超学科视角提出创新体育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新范式、确立体育学非学科化的“超学科”思维、架构“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学科体系、探索“超学科”的体育交叉融合实践模式的未来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永 《体育科研》2017,(4):29-36
以文化态身体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体育、身体、幸福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符号化指向,提供了“幸福体育”的阐释路径和基本理论架构;通过对体育中身体赋权概念及其路径的分析,建立了身体赋权连接幸福意义系统的模型。认为:(1)幸福的具身体验是一种意义系统的描写,“幸福体育”可以通过体育中身体的文化符号行为来建构;(2)身体赋权通过“自我意识、超越、群体与组织意识”等符号化意义系统连接了幸福体育所蕴含的要素,并解析了其赋权策略;(3)身体赋权存在超越符号的反动的意义系统,体育中的痛苦与冲突等体验,可以体悟和建构形而上的美学化幸福体育。  相似文献   

17.
体育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数字技术手段促进体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的系统重构与技术革新,为推动推进县域体育“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整体性变革提供了动力源泉和价值机理内驱。研究发现,人机协同的“主体转变”为县域体育“生产力”变革提供内生动力、科技革命的“技术创新”为县域体育“生产方式”充分利用提供保障、多元整合的“情境创设”为县域体育“生产关系”结构优化增加动能,“技术-主体-情境”可以作为分析县域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然而,县域体育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不同主体的数字胜任力脱嵌、数字技术应用的未预期后果、技术理性支配下的体育异化的不确定性风险,最后从提升体育主体数字胜任力、体育数字技术的韧性运用、数字体育中的主体性复归三个方面提出了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际体育组织为何要遵从同侪制定的没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呢?为理解规制对象的遵从行为,选取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采用的《关键治理原则和基本指标》为案例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遵从的正当性理由。全球体育治理中自我规制的兴起,是国际体育组织回应外部问责需求、规避政府监管和建构合法性手段等综合因素的结果。强有力执行是自我规制的必要因素,即跨国私人规制只有在适用对象执行遵从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此外,国际体育组织遵从自我规制倡议,以满足“自利”和“规范引导”的混合动机。遵从行为即可以理解为激励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或集体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作用,前者依据结果性逻辑,而在规范型遵从中,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对行动是否合乎社会规范的思考,即适当性逻辑。  相似文献   

19.
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亟需一场围绕大单元教学的课堂转型。研究依照课程层次框架,从预期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三个层次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理路,相应地,从知识、课程、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理论适切和教学方略,以此构成全面的、动态的、指向实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的分析框架。认为整体的知识观、创生的课程观、建构的教学观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追求知识“能力之知”、顺应课程“融通逻辑”、讲求教学“深层对话”的理论回应;应从“建构课程目标的层级体系,强化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实”“探索课程创生的提升路径,增进知识和经验的贯通”“塑造学生本位的教学关系,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来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的教学方略。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整合行动者网络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历程,以及体教融合的行动机制与背景要素。研究发现:学生运动员的成长是兼顾技能磨炼、知识传授、个性塑造、情感交流、智慧培养的过程,蕴含着一个吸纳了多个异质行动者的行动者网络;该网络中,宏观面的核心行动者是教育行政部门,微观面的核心行动者是教练员。虽然在“升学主义”框架下,以体育人的多元价值被应试教育的实用价值所遮蔽,甚至带来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但以学生运动员为利益聚合点,以“为孩子找一条出路”为共同目标,各异质行动通过多元参与、过程控制、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推进体教融合。鉴于学生运动员是体教融合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的重要微观主体,各行动者需明晰体教融合所诉求的理想模式,考虑将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轮岗作为制度创新的关键对策,并鼓励发展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体育服务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