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报刊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提供了与古代文学截然不同的媒介与载体,直接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形态性质、文体类型和审美特征。以贵州出现最早的《黔报》、《贵州公报》等近代报纸为考察对象,从“文学场”的生成角度,探讨在由报刊开拓的文化语境中贵州现代文学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变化过程。清末民初出现了从各种学术路径探讨文学本体的思路,对文学本体进行细致辨析的要推刘师培、章太炎、青年鲁迅等,晚清学者在学术转型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在世界学术格局中的定位进行深度思考。晚清到五四,先后经过数代学人的努力,人们对“文”和“文学”是什么这类根本问题的现代性追问日渐深入。随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和壮大,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现代文学文学观念逐步成熟起来。中国文学由此从古典走向现代,从士人走向民众,从传统之附庸走向独立自足和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由于晚清以来“中国”形象发生了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被动转化.这种“空间”认识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启蒙和救亡意识,最终使我们抛弃了传统的循环论而接受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正是建立在传统/现代的“时间想像”和中国/西方的“空间想像”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制度化力量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成为我们理解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嬗变既有外国文学资源的摧动,更有内部传统文化的推动。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学观念、文学精神及审美形态多有或者潜在或者显在的影响,体现了文学现代化变更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人生文学是一个泛化的不具原生性的概念,但人生与文学关系的新的关学建构是实现中国文学观从古代。“致君尧舜上”的教化正统观走向现代的根本性转变的标志之一,由“人生文学”衍生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贯穿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演绎出现代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是能体现中国现代文论之现代性与本土性特色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7.
“二女+男”文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型模式。该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其频繁演绎的一个叙事母题。中国现代文学中“二女+男”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群体心理辩证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语言问题研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此前语言的意义被限制在形式论的范畴,文学史上的语言变革被认为附属于思想变革.近年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语言既是思想,也是思维方式,文学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变革.这种观念的转变导致了现代文学中语言问题研究范围的扩大与思考的深入.很多研究者从现代语言论出发,反思“五四”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变革中的意义、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并对在“五四”语言变革背后起着支配作用的几个范畴,像语言的工具论与本体论、实用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等都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10.
爱弥尔·左拉自1915年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受到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文化阵营的推崇,最后被典范化。左拉被典范化之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显现出来。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与推崇的过程及流变是与中国现代化启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立、白话文的提出、新文学变革、写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以及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都存在着种种因缘。本文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的被接受为例,探讨左拉与中国新文学发展及现代性建构之间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译介活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西学的涌入、报刊的传播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源流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成熟和传播与《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世界潮流同步的先锋姿态。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美国文学进行集中介绍的期刊。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我国“五四”思想大解放的年代,对我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弗洛伊德文学观,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上,曾诱发出一种文学观念、文学技巧、文学情趣的变革。从而说明“五四”新文学与世界新文艺潮流接轨,其创作成果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好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等同划一;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的,又是民族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创作原则、艺术形式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表现”说的产生。认为“表现”说在其产生过程中吸收了西方文论中不同的强调“表现”的理论观念 ,并与中国的传统文论相结合 ,确立了自己以“表现”为核心的批评观。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新文化开拓者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汇集了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 ,展示出一面旗帜 :推行白话文 ,发展新文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 ,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 ,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话语和观念转型,第一次是从家族主义、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观念的转型,以及由“非人的文学”向“人的文学”的转型,这是个体主体性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第二次是从五四时期的个性主义向左翼的革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转型,这是个体主体性逐渐为集体主体吞噬并走向消亡的过程,也是文学成就逐渐滑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不仅在生存空间的层面为国人制造了"中心地理"的幻象认知,更囿限了古典中国的文化、文学的发展,使中国文学无法获得外来文学的滋养。自晚清民初以来,伴随着世界意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世界文学观念得以在中国的文学场域建构起来,并深刻地影响了晚清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轨迹。在世界文学观念的介入之下,中国文学由古典文学走向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而越出民族文学的世界性文学视野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出现了一种将现代文学史的上限一再前提的倾向,已严重危机到学科本身的生存问题。“中国现代文学”,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重要的是指它是对古典文学的全面超越,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它的上限应划在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时期:首先,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和《人的文学》等文章为标志,开始了对古典文学彻底而自觉的“清算”。其次,在“清算”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文学观念,从理论上划开了一个新的时期。再次,文学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系列从内容到形式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是划分现代文学上限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