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明朝第一才子"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自家后门上贴了这样一副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于是,他命仆人把院子里的竹子都砍了。不一会儿,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缙又将春联改为:  相似文献   

2.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人物,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的成就尤为突出。他一生都在细致地观察竹子,自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他有很多描写竹子的名句,  相似文献   

3.
胸有成竹     
古代有个画家叫文同。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啊,文同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他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看上去都像真的一样。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There was once an artist whose namewas Wen Tong.He was famous for his bam-boo drawings.A lot of people asked him forone of his bamboo drawings.People wanted to know wh...  相似文献   

4.
正明人解缙,他家门对面是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嫌他借自家的景装门面,便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于是在上  相似文献   

5.
太阳公公和大家玩捉迷藏,他把小动物们的食物都藏了起来,你能帮助小动物把它们找回来吗?请你用英语写出小动物和他们食物的名字吧。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有一位农夫叫王武,上山砍毛竹。他把砍好的毛竹堆成一堆后,又去砍毛竹了。不料,那堆毛竹中,有一根毛竹溜下山,正巧撞上了过路的李华。尖尖的竹子刺中了李华的心脏,李华当场身亡。王武进了监牢,县官叫他写悔过书。由于王武小时候读书不认真,遣词造句水平很差,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溜竹死人”。粗心的县官不经调查,就据此悔过书把王武定为死罪。“竹溜”和“溜竹”,仅两字颠倒,王武竟成了刀下冤鬼。“竹溜死人”的意思,是指竹自己溜下去,刺死了人;而“溜竹死人”,是指把竹子故意溜下去伤害别人。王武是在无意中伤到了…  相似文献   

7.
我的家乡在四川简阳,那儿满山都长满了翠绿的竹子。夏天,竹子给群山披上了一件绿袍,美极了。竹叶上有很多的竹虫,它们的样子像屎壳郎,能烧来吃。烧的时候先把竹虫的脚全都拔掉,然后再放进炉子里烧,最多只能烧5分钟,要是烧的时间太长了就不好吃了。吃的时候要把它的嘴拔掉。它是那样香,那样好吃,让你吃  相似文献   

8.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9.
(生课前背古诗)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 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 (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生:竹子是绿色的.……  相似文献   

10.
从前,有个被称作伐竹翁的人,名字叫赞岐造麻吕。他常上山伐竹,拿来做笼子,维持生计。有一次他在伐竹时,看见有一根竹子发出亮光。他感到奇怪,走近一看,原来这亮光是从竹筒里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成语十二问     
《广西教育》2006,(7C):52-52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14.
<正>南山寺中,僧徒众多,其中一个年纪最小、资历最浅的小和尚,终日苦思冥想如何改变自己,却不知该怎样去做。一日,小和尚终于鼓足勇气,向师父道出心中疑惑。师父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领着他来到寺庙后山的竹林。师父缓缓地对他说:"你看这些竹子和地下的蕨草,皆由为师几年前栽种。蕨草种下后,很快就长得葱郁茂盛,而竹子却毫无声息,年复一年,依然如故,但我仍然坚持每天浇水、施肥。五年后,竹子拱出一个嫩芽,弱不禁风。又过了六个月,竹子长到了齐人高。竹子用五年的时间来扎根,才有了今天的苍翠。人亦如竹,你只有心静如竹,定性扎根,方可有造  相似文献   

15.
一望无际的竹海,苍翠欲滴的竹子在随风起舞。你知道吗?坚硬的竹节里别有洞天,小动物们在里面安营扎寨,繁衍生息。竹虫——英味的害虫夏秋之交,云南德宏州的一大片竹林里,村民舞动着锋利的砍刀在竹子靠近地面的几节竹节上砍出一个个方形的小孔。这里的竹子全是麻竹,高大挺拔,结实耐用,是很好的建材原料。然而,村民不是在砍伐竹子.他们探头朝里面仔细查看,好像在寻找着什么。  相似文献   

16.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古诗背得真好,让我们给自己鼓掌吧!人,要学会为自己喝彩。(生热烈鼓掌)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怪人,他一生最爱的是竹子。这个人就是郑板桥。他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为什么他独爱竹呢?(出示竹图)谁来说说竹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18.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 ,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 ,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 ,或看到虚心、谦恭 ,“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 ,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使人俗” ,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 ,而他策竹杖的风姿 ,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 ,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 ,譬如杜甫先生 ,他有…  相似文献   

19.
想念竹林     
深圳的竹子很少,偶尔见到,也只是零零碎碎的,根本不成林。前几天在一个公园里,看到几棵郁郁葱葱的竹子,绿得好像画家笔下的那种闪亮的绿,鲜艳夺目,直逼人眼。家乡最多的应该算是竹子了。那里的竹子成簇,成丛,成林,全都体态修长,丛生优美,清风翠竹,淡雅迷人。“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处处耐寒霜。”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生命是多么的坚忍不拔!宋朝大学士苏东坡一生酷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这位诗人是多么喜爱竹子。童年夏天的中午,骄阳似火,大地都快烤焦了,大人们把我…  相似文献   

20.
一片竹林     
某年除夕,解缙见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景作 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完,把对联贴于门上。 对门的赵员外有意想为难他,把满园竹子全砍光了。解缙 于是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成为:“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 书长。”赵员外索性命人把竹根全挖掉了。谁知,第二天出 门一看,那副门联成为:“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 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