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中国"五四"时期文学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和亲情关系.第一阶段,是封建桎梏下的觉醒阶段.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女性的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旧时代的印记使她们无法真正求得自身解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女解放问题.第二阶段,是不幸命运的抗争阶段.她们具有更强烈的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识.但她们把对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看成生活的全部内容,一旦失去了它们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这就注定她们的叛逆必然陷入失败的命运和悲剧的结局.第三阶段是从个性解放走向社会革命阶段.这类女性形象把自身的解放和社会革命联系在一起,努力在社会革命中去体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小娴是继亦舒之后的新一代香港言情小说家。她以平凡的文字、理性的思考、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都市里平凡小人物的爱情,着重表现的是那些深陷感情世界中,游走于理性与疯狂之间的女性形象。其作品中的女性在爱情中基本上处于劣势,成为爱情的寄生虫,原因在于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使得人性断裂,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这其中不乏有作者角度的经验性思维,也与作者女性意识的缓慢觉醒相关。  相似文献   

3.
《玫瑰门》是铁凝书写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部作品。《玫瑰门》展示了女性对社会性别的反叛和对生命本能及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在作品中对母性形象的消解和对男性形象的弱化,也是凸显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中 ,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 ,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 ;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 ,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 ,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倩女离魂》乍一看是以大团圆收场的,但其中蕴含着多重悲剧意蕴,如倩女对王文举爱情的不自信、魂穿追爱等.悲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倩女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她把所有期望都寄托在王文举身上,将自己作为男子的附属品,缺乏自我独立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玛格丽特并不是特殊的,和大多数妇女一样并没有使自己的命运得到救赎。本文主要以《茶花女》为例,阐述了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的生存悲剧,希望可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阶级社会中,妓女是被压迫妇女中一个很特殊的阶层。玛格丽特、玛丝洛娃和杜十娘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度生活,她们为追求各自的爱情,用眼泪和生命勾勒出辛酸苦难的一生,她们的悲剧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三位女性的命运启示我们:任何时代妇女解放的道路都是相通的,只有社会解放了、前进了,妇女才能得到真正的、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李昂的《杀夫》与方方的《奔跑的火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男权意识对女性的身心束缚,以及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苦闷、哀怨、彷徨、抗争和觉醒,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命运关注的热情。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以探索主人公林市与英芝两人在男权意识禁锢之下自我意识的复苏及女性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9.
对俄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挪威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形象进行比较,一方面,从相似的追求平等、爱情自由来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从在觉醒过程中人物形象的丰富性,结局的不同来探讨不同的觉醒过程。分析了相似平等的原因,从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创作心理探讨不相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莎菲是一位深层心灵觉醒的女性,与其他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觉醒的中国"娜拉"们不同,其首先面临的是一个生命自我的问题,以自身为标本对世界和自我本身进行叩问,建立了关于自我的新维度.自我被当作精神世界看待,通过对世俗、肉身存在的反思来取得的,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存在意识,对自我孜孜不倦地挖掘、坚守和追寻,构成伟大而痛苦的循环,实现精神自救的旅途.  相似文献   

11.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萧红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体验,本文试图从童年体验、生育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而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笔下的波子,反映出他战后的女性意识:张扬女性魅力,赞扬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积极对自我价值进行审视和重新体认,强烈批判男权制度及其卫道士,揭露在战后无法勇敢承担爱情责任的男性。川端康成对波子等女性爱情命运的把玩与对比,形成他女性意识的矛盾之处,也是其独特之处。论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结合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对波子爱情命运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川端康成战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与《荆棘鸟》都讲述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对两个爱情悲剧进行比较,从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悲剧主题、宗教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从中体味中西方文化的相通与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方女性文学的出现,女性意识逐渐觉醒。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文学界掀起了"女性写作"的热潮,许多女性作家逐渐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开始了"躯体写作",展现着自己的女性意识。但是,女性意识并不只局限于女性性意识,更重要的是生存。女性是不可能完全脱离男性社会而生存的。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女性意识,笔者对我国公认的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作家——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女性意识产生的原因,并从关注历史、人文关怀和关注女性三部分对其女性意识的体现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女性翻译为背景提出了女性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女性一直生活在父权社会的梏桎中,长期受到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歧视。女性以翻译为途径,宣告她们自身的社会价值,体现她们的思想理念,在译作中阐明她们的独立主观意识、独立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把女权主义的思想理论融入译作中,通过语言表述提升她们的社会地位,改变她们的社会形象,实现女性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和身份认同。该论文最后指出,女性翻译中的身份认同是妇女争取解放,追求女性的自我疆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应对自然界生命物体及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张爱玲通过《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述说了在一个男权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对权利和物质追求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金锁"压抑后卑微的生命个体悲剧、"爱情"破灭后绝望的生命需求悲剧、"人格"分裂后枯萎的生命个体悲剧的解读,当生命中基本的生存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七巧逐步走向"疯子"的道路,哀其不幸,怒其不省,但却又是人性悲剧命运的永恒主题,而更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18.
方方的近作《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是一个充满女性意识的中篇。它以女性的立场表现了普通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内心世界,表明她们的心中同样有对理想的坚守,对庸常的拒斥。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剧美,同时小说中包含着女性对爱情人生的沉思。  相似文献   

19.
受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审美心理的制约,悲剧意识的贫乏导致我国传统悲剧艺术发育的贫弱。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学创作悲剧意识普遍觉醒并逐渐拓展、深化。曹禺前期戏剧创作以其深刻、强烈的悲剧意识表现出异于传统的审美意识,显示着对传统悲剧艺术审美理想的反拨。  相似文献   

20.
艾丽斯·沃克在其代表作《紫色》中真实再现了父权制背景下黑人妇女的种种生活境遇.在男性的压迫下,以西莉为代表的女性逐渐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沦为家庭的奴隶及父权制的帮凶.在西莉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与探索的过程中,身边女性的榜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开始了反抗男权压迫、寻求自我的征程.女性不仅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了经济独立,还赢得了男性的尊重,在与男性的和谐相处中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展示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也表达了她对男女两性从对峙走向理解、从而实现和谐生存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