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厥语族群所信仰的佛教主要是由内地传入的。突厥语中用来指称佛教僧侣的toj(?)n一词,源于汉语的“道人”,借自“十六国”时期。该词的使用,正是汉传佛教西渐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印度佛教雕刻是以各种“像”为主要载体,不同时期的“像”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其造像依次经历“无像”,“隐像”及“有像”三个阶段;艺术风格依次经历希腊化风格、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印度佛教雕刻风格的形成受到佛教教义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思茅市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普洱茶故乡。与普洱茶有关系的佛教,在思茅有:汉传大乘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滇西北迪庆及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佛教修炼“禅定”时,以茶助兴,以茶敬佛祖,僧人受戒前后均饮用“受戒茶”。这些诸多佛事活动都离不开普洱茶。通过茶最终表达出佛家“明心见性”的道德现。  相似文献   

5.
张拭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干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拭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干佛教而不自知,就在干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拭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6.
<正>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佛教对红尘人世的看法是认为现实世界就是一  相似文献   

7.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1,机缘 佛教名词。“机”指受教者的根机,“缘”指施教者的因缘。佛教认为根机与因缘凑合,方成教化,故名。后泛指机会和缘分。  相似文献   

9.
盛敏慧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1):10-12,36
丁永忠先生在《陶诗佛音辨》中提出陶渊明《闲情赋》之“十愿”是受佛教影响的产物,其证据主要有三点,即“十愿”受佛教“发愿语”影响;“十”具有中国古代未曾有之“园融无尽”的美学含义;“十愿”化为“十悲”是佛教的“下转门语”。本文试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主要是查找和归纳陶渊明之前“十”的用法,对第二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0.
车锡伦 《家教指南》2001,(2):132-138
本文更正前人宝卷是“变文的嫡派子孙”、是“谈经等的别名”的结论,指出佛教的俗讲是中国宝卷的渊源,它是佛教僧众向世俗民众讲经说法的活动,其内容为讲解经文(讲经)和说唱因缘(说法)两大部分。宋代,在佛教信徒的法会道场、结社念佛的活动中,孕育和产生了宝卷。宝卷继承了佛教俗讲的传统,而同南宋时期勾栏瓦子中出现的说唱技艺“谈经”等无关。  相似文献   

11.
原始佛国是冷漠无情的世界。佛教主张出家不认家、断绝“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不讲忠孝,也不尊重人的肉体,而向往的是“彼岸的天堂”。佛性的神秘,佛像的威严,佛教信仰的约束、佛教律令的桎梏,天堂、地狱的诱惑与震慑,使佛国世界充满了“远离凡尘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种理智、冷峻、无情,甚而恐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淮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佛教各派都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主要表现为“心”。佛教在哲理上优于儒家。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采他之长补己之短,批判地继承了佛学思想,主要是华严宗思想的成就,本着力于探讨佛教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以透视程朱理学如何与佛教“联姻”。  相似文献   

14.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何建明关键词苏曼殊,佛教革新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他的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清末一些维新志土和“宰官”“白衣”对本来就极度衰微的佛教所发动的攻讦而进行辩驳,阐扬...  相似文献   

15.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吕溦认为,佛教的人生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论,积极人生主要表现为人类特有的“向善意欲”,而“向善意欲”的根源正是佛教所讲的“缘起”。就具体的缘起理论而言,业感缘起论、受用缘起论和自性缘起论分别是与个人自由、社会变革和圆满人生相对应的。因此,佛家对于宇宙人生实相的分析,并不是出于理论本身的目的,而是出于对现实人生实践的指导,主要是说明人生追求“善法欲”的合理性。吕激对佛教经典中“微言大义”的阐发,其实质是想借此实现传统佛教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8.
佛教经典《金刚经》里面含有“空有不二”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没有,而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金刚经》中所说的有和无,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样的东西,有无只是空的二面而已。佛教说“空有不二”,意思就是指有和无不是完全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不能看到空就否认有,也不要以为有就否认空。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伴随着古代印度恒河文明的出现,已历时二千六百多年。尽管科学不断进步,但它仍以其强韧的生命力而延续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有鲜明的善恶观。在“七佛通戒偈”中,对佛教作了这样的概括:“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说明,佛教就是以抑恶扬善、净化人心为要旨的。原始佛教的善恶观,涉及面很广,本文只介绍几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旨在对宗教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陈亚萍徐州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它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楚王刘英;徐州境内,东汉楚国的“浮屠仁祠”,则是中国最早的佛寺,它比传统认为的我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早建二年。中国最早的佛教信徒是楚王刘英。刘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