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竞争环境下证券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第四季度,《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两张财经日报相继在上海诞生.这是中国报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此前,中国内地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经类日报,只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财经周报或周二报.或者是财经类报纸的分支——以《上海证券报》为代表的证券类日报。财经类周报以深度报道见长,证券类报纸以细分市场的专业性报道见长。由于《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日报》兼具了时效性强和覆盖面广的优势,对于俗称“三大证券报”的《上海证券报》、  相似文献   

2.
2003年下半年,上海报纸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日报的周末刊,以《星期日新闻晨报》和《东方早报》的周五刊最为典型。西方俗称“星期天报纸”,它不同于一般的周报,是日报的一种延伸,与周一至周五的平日版相比,是读者阅读时的情境不同,即休息日和工作日的区别,由此带来了报纸内容和功能的差异。上海报业的这一变化耐人寻味。星期天报纸为西方报业首创。在改革背景之下,中国报业获得空前繁荣之时,一些报纸也曾经作过类似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传统的主流报纸《解放日报》和《文汇报》都曾出版周末特刊,但在没有获得预期效果后相继偃…  相似文献   

3.
在经历了数十年“一枝独秀”的风光后,全国的广电报呈现集体乏力之势。这有其客观因素,从格局上看,日报与周报在打了十几年的仗后,日报军团以“数”取胜,仅仅在杭州,报摊上摆着数十种本地报纸中,口报就占了七、八成,近年来快速扩张的日报拉拢了一大批周报阅读群体;另外,即使在周报市场上,广电报原来的优势也荡然无存,因为依托日报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周刊,如《今日早报》的“城市假日”、《都市快报》的“都市消费”、《钱江晚报》的“生活家”,走的都是广电报的家庭生活服务类路线,  相似文献   

4.
创办于1985年的《上海学生英报》(Shanghm Students' Post)隶属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是融新闻与英语学习为一体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周报。2004年1月,作为上海第一家报业整体改制的试点单位,《上海学生英报》改制成立解放教育传媒有限公司。这次改制的背景和动因是什么?具体的改制策略如何?改制一年多来的情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近日,笔采访了解放教育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学生英报》主编王力为先生。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2006,(8):70-70
即日起,读者可以在文新传媒网(www.news365.com.cn)上订阅《新闻记者》。在文新传媒网搭建的基于电子商务的网上报刊发行平台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各种报纸和杂志,包括《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东方早报》、《东方体育日报》、《文学报》、《文汇读书周报》、《上海家庭报》、《上海星期三》、《外滩画报》、《新民周刊》、《新闻记者》、《新读写》等纷纷在网上迎候读者订阅。读者登录文新传媒网,点击订报系统登录为会员后,即可用银行卡实现网上付款订报。文新传媒网网上报刊发行平台的全面开通.预示着文新报业集团的报刊发行开始跃入电子商务新时代。  相似文献   

6.
因周报出版的时间周期较长,编辑的作用就更显得举足轻重。这首先是因为周报不能在时效性方面见长,不能与日报、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短、平、快的媒体去抢时间。为吸引读者,它们更需要有策划意识、精品意识,更需要有深度、有冲击力的文章,这也是其优势所在。其次,这也是周报人员构成的条件所限,周报一般不会有日报那样庞大的记者队伍,有的甚至没有固定的记者或专职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上网行为与动机上海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大众传媒是互联网,他们在上网行为和动机方面表现4个特点:上网比例高、浏览时间长、接触网站多、学习需求强。上海大学生的上网率,截至2002年10月已达92.5%,高出2年前近10个百分点。①与上海市民相比,超过59.8%。而每天浏览的时间,前者为94分钟,比后者多了整整70分钟,几乎增加了2倍②(见图1)。图1:大学生与市民上网比例和时间比较(%)相关分析显示,上海大学生上网的数量和时间,随学历的提高而相应增加。研究生上网人数最多,达95.6%,分别高出本科生…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晚报市场上主要是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报》系列报纸针对《新民晚报》展开的竞争。《新闻报》系列包括《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三份报纸,《新闻晨报》是上海早晨零售量最高的日报之一;《新闻午报》登载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各地卫视节目表;《新闻晚报》自称新一代都市晚报,“更好看,更好用”是它的目标。虽然从目前的格局来看,《新闻报》还不能动摇《新民晚报》的老大地位,但是从其节节上升日益逼近《新民晚报》的广告量来看,新闻报系列前途无量。虽然晚报的竞争影响到的读者最多,但是如果就竞争程度来看,上海市内的三份文化娱乐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一周》之间的竞争才是最为激烈的。  相似文献   

9.
(接上期) 三、第二份地铁纸媒的亮相途径 在各个地铁城市,最优质的日报资源已经被市级党报集团收入囊中。省级党报集团要进入地铁、抢占渠道资源,就要另辟蹊径。通过对地铁媒体现状的分析,在现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第二份地铁媒体出炉的方式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可能。(一)周报目前全国唯一的地铁周报是上海的《新民地铁》,每周五早8点在上海轨道交通主要站点免费派发。《新民地铁》是一份能提供上海周末消费、休闲、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时尚生活指南,实用性和服务性非常强,周末的消费人群可以按图索骥,方便安排自己的双休日休闲生活,同时还能提供最具上海特点的城市生活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世纪华文 《今传媒》2009,(12):128-128
全国性财经类报纸中,一类是周一至周五出版的日报,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一类是财经类周报,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华夏时报》为代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时政周报作为一种市场主体和主流媒体进入读者的视野,历史并不长。我们的周报市场一直是作为中央和地方日报的补充而存在。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周报经历了“周末报热”、“法制报热”、“生活休闲报热”、“体育报热”、“财经报热”等发展阶段,尽管其中也产生了一些“大腕”,但作为日报或者是区域性报业集团“补充”的地位从来没有改变。其作为整体的市场份额以及经济实力都很难和区域性日报相提并论,又由于其相对狭隘的专业分工和读者区分.“周报”一直也无法担当主流媒体的重任,直到作为一个整体的“时政周报”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1996年,也许是倪萍最力不从心的一年了。自《文化视点:〈倪萍访谈录〉》播出后,非议四起。用倪萍自己的话说,是“一辈子挨的骂都集中在这半年了”。在这些“骂”当中,最突出的是“倪萍没有文化”之说。这显然是极而言之的、一言以蔽之的“酷评”(Diatribe)。在这些偶见报端的似乎有点缺少责任感的议论面前,倪萍对记者说:“说一个主持文化栏目的主持人没有文化,确实令我很痛苦。”(《屏幕周报》49期)后来,我们读到了倪萍的文章:《倪萍:自述与自视》(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1期,以下简称《自述》),不久…  相似文献   

13.
“品位”一词作何解张宿东“品位”是近几年来报纸上常出现的一个词。其含义如何,作何解,用得是否都恰当?请看1996年报纸中的几例:①《完善个人品位》(1月6日新民晚报第二十一版)。②“官职品位之显赫”(2月2日西安日报一版)。③“高品位的创作”(2月7...  相似文献   

14.
上海小报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小报与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孕育产生了像上海《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这些在全国报刊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型日报,而且也直接导致上海小报的诞生。这种催生作用我们可以从李伯元主办的《指南报》和开中国小报风气之先的《游戏报》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5.
湖北荆门日报社,现拥有《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读写算》杂志和荆门日报电子网络版等四个媒体。主流媒体《荆门日报》自1984年10月1日复刊以来实现了四次大的改版:周报——日报——厚报——瘦报。20多年来,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创收指标一路飚升,环境优美,收入殷实,人心安定,誉满荆城,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消费报》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周报,原为四开四版小报,1992年5月扩大为四开八版,明年一月起又将由周报改为日报(四开四版),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在前不久该报创刊八周年的贺信中予以充分肯定:“上海《消费报》从零开始,从小到大,走过了艰苦创业的历程,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取得成绩,不断走向成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消费报》之所以获得成功,在于较好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进一步办好经济类报纸,以及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面向受众市场,办出一张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报  相似文献   

17.
《上海周报》(1939-1941)是"孤岛"时期上海地下党中共江苏省委文委为重建抗战宣传阵地而创建的综合性刊物,在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抗战力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周报》刊登了近800则图书广告,这些广告或反映出版信息,或强调图书特色,或预告新书市场,内容覆盖面广,体现了强烈的救亡和反侵略色彩.作为传播媒介,《上海周报》图书广告不仅有促进销售和塑造品牌的作用,还重点宣传抗战思想,为抗战鼓与呼.  相似文献   

18.
周益  张健挺 《青年记者》2007,(17):58-59
周报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尚无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周报,是《南方周末》、《申江服务导报》这样相对于"日报"的每周出版的报纸。它与周刊没有截然可分的界限,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相对较差的印刷质量和较低的销售价格。周报的发展植根于中国媒介竞争发展的整体环境,而周报的竞争策略,也必然围绕这一点展开。目前国内报业资本向周报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吴飞 《新闻实践》2013,(2):74-75
2012年,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没有出现,但默多克着力打造的新媒体报纸《日报》(TheDaily)却没有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季。12月15日新闻集团宣布正式停止出版。默多克满心期望的“数字时代讲述新闻事件的典范”只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背景。这份日报之死,似乎有些意外。因为1)它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先是拥有苹果公司iPad终端,后又拥有谷歌公司旗下安卓操作平台;2)它拥有卓越的内容生产者队伍:默多克为《日报》配置100多人的采编团队,包括记者、编辑、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其中多人来自《纽约邮报》等传统媒体;3)它拥有新闻集团强大的财力支持:《日报》每周运营成本大约50万美元,自2011年2月创办以来,每年花费3000万美元之巨;4)它甚至还符合环保理念:“无纸化发行、没有印刷费用、没有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20.
王一 《新闻界》2001,(4):57-58
“编外”记者是梁廷荣对自己的戏称。实际上,梁廷荣确实被《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社会报》、《绵阳日报》、《绵阳科技报》、《厂长经理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特约通讯员、特约记者。只不过,梁廷荣不像其它记者那样是国家干部,连招聘干部都不是。但梁廷荣对此不介意,终年乐滋滋地下乡采访、整理资料、采写新闻报道。一梁廷荣是绵阳市涪城区丰谷镇人。和他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连高中也没有完整地上过。但他却从小喜欢看书学习,并立志要当一名作家。1976年粉碎“四人帮”时,已在丰谷镇印刷厂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