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61+163-161
文章讨论了二语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两类知识的测量,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输入和练习要保持平衡,才能保证成功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2.
母语习得起于语言实践,二语学习起于语言知识。语言实践的次序是听说读写,这个顺序是绝对的、不可逆的。语言知识分为语言本体知识和语言蕴含知识,语言本体知识是客观的、系统的,具有显性特征;语言蕴含知识是民族的、离散的,具有隐性特征。借助语言机制理论阐述了语言蕴含知识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赵冰  武婧琦 《海外英语》2022,(16):67-68+71
在对母语影响下的二语语义趋向知识隐性、显性学习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二语语义趋向知识隐性、显性的具体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要探讨在母语影响下二语语义趋向的具体特征。此外,还要通过不同训练方式分析二语语义趋向知识隐性、显性学习的具体表现。这样才能够获取更加完整科学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二语词语教学和测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丽敏  唐建敏 《文教资料》2014,(13):192-194
显性知识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并且能够表述的语言规则知识,隐性知识恰好相反,它是学习者在潜意识的情况下习得的知识,不能被表达出来。作者通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定义的比较,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跟二语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即二语水平有紧密联系,显性知识与二语水平的关系总体上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隐性知识的培养或者显性知识的转化显得非常重要。不管显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对二语学习者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通过对该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出在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与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当将显性教学法、隐性教学法平衡到日常教学中,不仅如此,还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习者语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显性/隐性学习和显性/隐性知识是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梳理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研究中常用于探测知识的意识性即显性/隐性的主要方法,具体分析口头报告、主观测量法以及基于语言任务的客观测量法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结合运用主观和客观测量法,进一步提高相关研究的效度。  相似文献   

6.
杨雨寒 《考试周刊》2007,(26):78-79
本文基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主要特性,即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对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在促进第二语言中介语发展的必然依存性进行理论性探讨,并试图通过审视及比较现有的有关理论,论证所谓的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区别仅存在于语言加工层面(Ellis 1999),当论及第二语言习得策略时,如单独将发展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习得作为语言习得手段无疑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语习得中的"显性"和"隐性"进行一系列的探讨。通过分析学者们对"显性"与"隐性"的定义及观点,进一步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显性知识可促进隐性知识的发展,隐性知识可以帮助显性知识的学习。在语言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儿童或具有高语言分析能力的人更适合隐性学习,而成人或低语言分析能力的人更适合显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以取得最佳二语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言知识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复杂概念。理解二语习得语境中语言知识概念的重要角度是语言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范畴中,语言知识是心理的,是大脑中的记忆内容。从形态表征角度可分类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语言知识的内容则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以及对二语习得过程具有显性化与体系化作用的元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语法始终是二语习得的一个基础且重要的部分。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有着不同的特性,在使用中,权衡好两者的地位可以更好促进和巩固语法的学习和运用。另外,教授语法的过程中,显性教学法和隐性教学法的选择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和条件酌情处理,已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语言知识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复杂概念.理解二语习得语境中语言知识概念的重要角度是语言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范畴中,语言知识是心理的,是大脑中的记忆内容.从形态表征角度可分类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语言知识的内容则包括语法知识、语用知识以及对二语习得过程具有显性化与体系化作用的元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Widdowson提出,语言知识在相当程度上是语块知识。由此可见,语言的输出过程即是将显性的语块知识进行复制继而到隐性输出的过程。从理论上来说,模因论视角下的语块复制注重创新性模仿背诵,通过背诵强化记忆,进而强化语言输入,可以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而隐性语言知识越多,熟练使用目标语的程度就越高,这也正是二语习得的目的所在。基于此,本课题拟将从预制语块这一显性语言知识的角度着眼研究语言的显性复制和隐性输出,从而对优化二语学习者输出能力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是国外二语习得领域和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其对语言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在国内研究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接口问题以及在教学中的显性和隐性问题加以总结,以供二语研究者们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二语习得领域的显性/隐性学习视角,讨论了目前交际教学法框架下“聚焦形式”的理论依据,探索了显性/隐性知识的关系以及促进显性/隐性知识的教学任务和活动,提出即使以意义为核心的交际教学法也应适时注重形式,以取得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介语”是独立于语言习得者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对系统的第二语言知识,是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生成的语言特征的不稳定组合,它具备三种任何其他语言所持有的特性:系统性、渗透性和动态性. 系统性是指初学者的第二语言并非杂乱无章的语言系统,是界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中介语的渗透性受制于其开放性,在其整个发展期间存在几个阶段,但在任何一定阶段内它不会维持不变,且随着习得者语言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知识到旧知识的渗透,错误将会被逐渐地修正;中介语的动态性表现在其各个不同但相关的阶段内,这些阶段形成一个连续系统,而每个阶段都可看作是习得者的一个习得点。  相似文献   

15.
徐丽  张强 《英语学习》2023,(9):57-61
高中生语言输出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中英语学习活动往往止步于对显性知识的学习,鲜有科学性的教学指导促进陈述性知识转为程序性知识,导致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发展不同步,表现为“知”与“能”脱节。对此,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通过精选材料、搭建支架、深度加工、提高频率和训练输出五个步骤的语篇背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输出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显性语法知识的习得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实证探究的方式考察了浙江农林大学英语专业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上语法课前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程度。研究结果显示:(1)显性语法知识的习得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作用。(2)显性语法知识的习得程度对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语法学习与英语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是高校综合英语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对分课堂的显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知识,隐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学生应加强语言知识、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等显性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多读、多思、多达的隐性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思辨能力。教师也应精心设计精讲留白内容促使学生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现代认知心理学着重于认知主体是怎样来认知客体信息的研究, 其理论由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发展到建构主义。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二语习得是一个不断通过运用策略来理解和输出二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语言输入与学习者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二语知识的表征以及学习者的二语知识与其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在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样重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重视自动化加工、培养学生重新建构的能力及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试论语篇连贯的隐含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篇连贯以及如何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语篇连贯可分为形式连贯和功能连贯。形式连贯主要通过词汇语法衔接手段在语篇的表层来实现,其手段是显性的。功能连贯则没有表层衔接语符,其连贯的实现建立在逻辑-语言和社会符号层面上。本文拟主要探析语篇的隐含连贯及其建构机制。指出,隐含连贯需要语言内外部的语境、世界知识、言语行为、合作原则、共有知识和想象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论述显性和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二语习得方面的应用及发展方向。望有助于正确认识显性和隐性学习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有效地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