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昔司马温公尝言:“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鉴,方得细观。”章实斋又言:“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耒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尝以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史钞。”由是言之,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正史汇刻之存于今者,有汲古阁之十七史,有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武英殿之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学对历史的表现基本陷入了一种固定的格局,即“正说”和“戏说”的分野。“正说”方式写史、当然可上溯《春秋》以来的“正史”传统;而“戏说”亦有民间史传传统中的“野史”一脉。《大西迁》摆脱了这种固有模式,对历史选择有了新突破。《大西迁》没有从“正史”的记载、也没有从“野史”的传说来选择自己的“历史题材”,而是从“历史之谜”中探索历史的依据。《大西迁》描绘的是乾  相似文献   

3.
1985年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即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季中外使领年表》(以下称《年表》),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中国近代史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参考书,但该书在编辑过程中,或由于引用二手资料中的记载,抑或因校勘时之失误,仍难免有疏忽之处。现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对《年表》中戴春霖之误作出订正。《年表》第8页载:宣统三年驻法使臣“刘式训,九、卅,11.20回籍葬亲,由葡馆二等参赞戴春霖代办。”而在档案中有一件宣统三年九月三十日戴陈霖致农工商部申文,其回:“代办驻法使事。…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王系传承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和"年表",高句丽政权共有28位王。十二家正史《高句丽传》以及好太王碑记载了其中20位。《魏书·高句丽传》中有12位,是正史文献记载高句丽王数目较多的文献之一,但综合上述史料,发现其中正误并存,需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买“正史”记胡卫平(湖南省双峰县图书馆411500)曾国藩一生酷爱读史,尤好《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书,尝曰:“鄙人尝谓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先后购得...  相似文献   

6.
新、旧《五代史》均不著《艺文志》。无论何种原因,作为正史史籍而阙失《艺文志》,究竟是一种缺憾。有见于此,清代学者遂从传世的各种史料中,搜辑补纂成两种《补五代史艺文志》:一种系宋祖骏编,见宋祖骏咸丰间辑刻之《朴学庐丛刻》;另一种乃顾櫰三编,现收入《二十五史补编》,而顾《志》更受后人重视,  相似文献   

7.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3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书名刍议     
一有书必有书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不然。先秦时代的古籍大多数没有书名。比如孔子编订的“六经”中,《诗》、《书》、《礼》、《乐》、《易》的名称就全是后人加的。而《春秋》也只是当时对编年体史书的通称,在孔子之前就有鲁春秋、周春秋、燕春秋等,孔子只不过沿用旧称罢了。至于“子书”,如《管子》、《孟子》等书名也是后人所加的,其意义不过是人名的替代,即“管先生”、“孟先生”的意思。秦汉时  相似文献   

9.
刘清涛 《兰台世界》2013,(10):155-156
《三国史记》是高丽大臣金富轼1446年编纂完成的一部官修正史,其中包括本纪、年表、志和列传.列传是《三国史记》中最富文学性的,其中对花q郎的描写占了很大一部分,使花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金明馆丛稿二编》),宋代文化之繁荣,自有诸多原因,而人才的特出,是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人才是创造物质文明与文化财富的首要力量。翻开史籍,如群星璀灿的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为后人留下了辉映万代的文化遗产。宋代人才的一个特点是智慧的早熟,出现了一批“神童”。正史、笔记、方志等典籍中有许多记载,如:真德秀四岁受书,过目成诵;王禹偁五岁能诗;黄庭坚五岁已诵五  相似文献   

11.
二、史 部 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四部分类,史部居第二位,著录史书。 (一)释“史” 我们要探求史部文献的学术源流,就不能不首先了解“史”字的意义。 “史”字本义《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又”是右手,右手持“中”,许慎训“中”为“正”,指人的品德,意谓史者记事要秉持中正之德。但是,品德是无形之物,不可手持,所以后人多不同意许慎对“中”的解释。那么,“中”是什么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持简形。……‘持中’即持册之象也。”江永《周礼疑义  相似文献   

12.
国学小知识     
渝丁 《出版视野》2010,(4):38-38
什么是正史? 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后世相沿不改。  相似文献   

13.
贾华瑞 《新闻窗》2007,(6):110-111
自《南方周末)2007年8月24日以《市委书记为何“冲入”网络江湖》为题,将“LYIC”引入众人的视野之后,一时间欢欣鼓舞者有之,静观其变者有之,质疑者有之,对于网络言论的作用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15.
《宋史艺文志》(简称《宋志》)是我国第五部正史艺文志,也是最后一部反映一代藏书盛况和著述概貌的正史艺文志,由元脱脱等编修。《宋志序》云:“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但实际上,《宋志》编者并未做好“今删其重复”的工作。近人赵彤《宋国史艺文志辑本序》云:“元以异族入主中华,其史官学识浅陋,故《宋史》疏略,而《艺文志》尤纰谬,重复颠倒不可枚数。《四库》讥其为诸史志中最丛脞者。”我们在查检《宋志》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重复条目。现将《宋志》经部重复条目按原因分类简述如下,这对修订《宋志》或许不无益处(重复条目内容为四项:一为该书的类别,二为作者名、书名及卷数,三为该条目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中的页次,四为考证按语)。  相似文献   

16.
唐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修前代史、当代史及史料的收集,这对于研究我国史学史和档案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初,起居舍人令狐德棻首先倡议利用前代档案史料和遗老记忆,以修撰前代历史。《唐纪要》誉之为“修撰之源自德棻始”(见《唐会要》中的《史馆》篇,以下同)。他曾对唐高祖李渊说:“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可凭”,“至于周隋,多有遗阙”。为补救计,必须从耆老口中采访史料。他说:“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恐事迹  相似文献   

17.
讨论《文心雕龙》中的“经典”问题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经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正如佛克马、蚁布思所说,“没有任何地方像中国那样拥有如此严格地、如此长期地被尊崇的经典:维持了两千多年一直到本世纪的儒家经典。这些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和《礼记》。”1经典及对经典的研究——“经学”构成了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宝库。二是《文心雕龙》中对经典的重视。“经典”一词在《文心雕龙》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之高而且其地位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吴林伯在其《〈文心雕龙〉字义疏证》中指出…  相似文献   

18.
《册府元龟》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王钦若等奉敕编辑的类书。宋真宗赵恒定宗旨为“取诸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之用。于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至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成书,并赐名《册府元龟》。“册府”为书库之别称,“元龟”即龟鉴之义,将此书视为长久示范的典籍宝库。内容仅采正史及编年、实录等史书,间及经书、  相似文献   

19.
1935年由开明书店编辑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重版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是查找“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主要工具书之一。由于它标明了卷数,因此也可据此在其它版本的“正史”中查找人名。自出版以来,其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四十多年过去了,它仍是人们查找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在人们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1977年出版的《史记人名索引》,就是以它的编制原理为蓝本的。所以,认真探讨《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的学术价值,是一件十分必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窜乱《太史公自序》云:“百三十篇。”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赫然俱在。那么,这一百三十篇,除其中有续有补者外,其它是否均史迁原著?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东汉卫宏,他在《汉书仪注》中说:“太史公作《景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之。”其后班彪、班固父子提出:十篇缺,有录无书。(见《汉书·司马迁传》及《后汉书·班彪传》)班氏汉人,去迁未远,人们因而常以班说为据。可惜班氏语焉未详,后人无以断其是非。三国时张晏补班氏之说,并提出了十篇篇目:“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