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安康 《中国广播》2013,(10):62-65
在媒体技术和收听终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收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车载收听、移动收听以及网络收听逐渐成为广播受众的主流接收方式。受众的接收需求、接收习惯等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收听环境以及受众的改变,广播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本文结合受众收听数据,对广播收听环境以及受众变化状况进行了探讨,并从受众信息管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探析了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刘毅 《现代传播》2014,(4):153-154
随着传媒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广播自身发展来看,在媒介科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接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收音机收听外,还包括在线收听、车载收听和移动收听等方式。不论是广播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生态中,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以便能够生存或者更好地发展,还是顺应和满足听众日益变化  相似文献   

3.
隋欣  顿海龙 《当代传播》2013,(2):104-105,108
移动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同时移动终端成为重要的广播收听平台,使用智能手机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广播APP的类型分析了受众需求,依据用户体验要素提出了我国广播APP今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移动新媒体元年的2013年,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移动新媒体模式改变了中国传媒产业的格局。笔者将根据赛立信在70个城市进行的听众研究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广播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市场发展趋势。 广播听众及其收听习惯的变化趋势广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现实听众达6.7亿。据赛立信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电视媒体的受众接触率在诸媒  相似文献   

5.
论浅听时代如何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燕 《中国广播》2014,(11):54-56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受众不知不觉间进入到了浅阅读时代,具体到广播领域就是浅听时代,人们不再专注、完整地收听一期节目,而是在碎片化收听的状态下拥有了更多参与、分享内容的意愿和更为强烈的互动需求。广播人需要研究听众的心理状态和收听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听众的收听黏性,让广播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关注中国之声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几乎所有和广播媒体可以实现融合的成熟新媒体都与央广实现了合作。通过网络收听参与广播节目的听众已经超过用收音机收听的人数,社交新媒体和手机APP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广播媒体的发展也需要新媒体弥补自身的局限性,这样广播媒体和其它媒体的融合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基层广播媒体不尽快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迟早还会被日益发展壮大的媒体挤到边缘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接收设备的多样化丰富了听众的收听方式和参与方式,互联网成为广播信息传播新的重要载体。此背景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应承担如下新职责: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节目样式和内容,提高广播节目收听率;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听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听众忠诚度;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主持人知名度,扩大广播节目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影响调频广播接收效果的原因,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改善收听效果。  相似文献   

9.
柳芳 《新闻前哨》2007,(2):88-90
网络广播应该包含广播网络化和网络化广播两个从属概念。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狭义的网络广播就是通过网络进行广播,这是一种流媒体技术,通过在因特网站点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节日播送软件,将节目内容广播出去,访问运用计算机接收软件,访问节目运行站点,收听、收看、阅读广播信息。目前,网络广播收听的两种主要形式是直播和点播。本从狭义的网络广播说事,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移动互联网+音频"是目前广播的新样态.近几年,移动音频APP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引发各界人士的思考.本文着重阐述我国的移动音频APP的现状,指出目前移动音频类APP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的媒介信息环境特点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收听的载体日趋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内置收音机/移动应用程序、MP3、车载收音机、网络电台等随时随地听到广播,而且随着私家车的拥有率不断提高,广播听众也呈现出年轻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推动广播成为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为了全面、系统把握互联网环境下的广播媒体接触行为,分析广播节目的收听时间、地点、动机特点和用户对广播广告的态度评价,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  相似文献   

12.
郭倩 《视听界》2013,(4):93-94
一、手机广播的发展优势1.拥有广阔前景的传播终端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的手机网民已形成一个新的媒体传播的受众群,这为手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集合优势,规避劣势目前收听广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传统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传统广播具有伴随性、携带方便的优点,使人们在进行其他活动的时候,都能同时接收信息,其弱点是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过耳即逝。  相似文献   

13.
周欣欣 《视听界》2013,(2):31-34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技术变革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受众典型的媒介消费链条中也不时地闪耀着亮点。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广播收听这一媒介消费形式依然活跃于受众的生活中,但是承载这种消费的载体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收音机到车载收听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手机等移动收听设备、互联网在线广播……不断丰富的广播触点,为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性。在触点不断丰富、受众媒介消费日益碎片化、内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的环境下,未来广播的发展,必然要融合新终端、整合新受众、开拓新内容,进而把握新触点,形成新飞跃。  相似文献   

14.
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媒介中,广播是惟一的非视觉媒介,可以解放人们日渐疲劳的眼球,具有移动收听和伴随收听的独特优势。但是,在运动的汽车上、在密集的建筑群和山区,广播里就会传来恼人的噪声,原因在于广播信号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受到了很强的损害和干扰。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广播,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然而,作为信息传媒领域里的后起之秀,数字广播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呢?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那么容易解答。  相似文献   

15.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听众总量不断萎缩,人均收听时长逐年下滑,广播听众的接收终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收听、车载收听日益成为主流,广播听众的移动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型广播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日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国广播业进行内部整合与重组的尝试,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跨境报道的尝试,应急广播肩负国家使命继续前行,广播时政报道不甘人后进行多媒体传播……此外,新华社等媒体也抢占先机,研发音频车载客户端,向音频市场进军……市场和受众的双驱动迫使中国广播业向声音的本质属性回归,向媒介融合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16.
蔡静 《声屏世界》2004,(3):34-35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运用有声语言是广播的主要宣传手段,作为专业化的交通广播也不例外.交通广播主要面向开车人和乘车人,他们都在移动中收听节目,根据这样的特点,交通广播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交通特色节目时怎样塑造声音形象,怎样进行语言表达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听众的收听环境和收听特点.  相似文献   

17.
广播频率同质化竞争客观上迫使各个广播频率寻求差异化突破,而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突破的最佳通道就是:品牌化建设.在武汉地区的17套广播频率中,品牌化频率已经成为受众选择收听的关键因素.很多百姓养成早上7点准时收听大型广播新闻板块节目"事事关心"的习惯,许多的士司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锁定楚天交通体育广播FM927,这种收听习惯的养成,就是一个频率品牌化效应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车上受众群体、收听环境和终端体验的变化,带给广播人理念和操作上的变化:一是要强化车载收听领域的细分服务,二是寻求符合车载收听的表达方式。服务理念是广播的核心理念,如果没有把服务做到极致广播就不会有市场。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传播是目前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方向。广播媒体为应对全媒体环境下的挑战和竞争,纷纷打造可视化广播节目,抢滩全媒体平台,实现广播内容的全媒体传播。广播全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就是"可视化广播",其传播的基本属性依然是"广播——收听"。本文结合分析我国可视化广播节目的发展状况,着重探讨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适应广播节目可视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由于我国大量铁路线路行经山区和隧道,因此地面和卫星广播难以进行有效覆盖,列车收听实时广播的问题一直未能得以解决,2009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针对于此下达了旅客列车接收实时广播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